热情爆棚!广州各村纷纷举行起龙仪式,唤醒潜龙点燃夺标豪情|观热点

传统龙舟用坤甸木制作,浸水坚韧更易保存,每年端午扒完龙舟之后,人们将龙船深埋于河沙之下,第二年端午又挖出来,清理、维护,准备由龙舟手扒着参加比赛或探亲访友。这就是起龙,龙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乡人家忘不了的乡愁。2020年至2022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广州市内龙舟活动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各村的龙舟沉睡多时。新快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各村纷纷打响龙船鼓,唤醒潜龙。传统的起龙仪式不仅点燃了龙舟健儿团结拼搏、赛龙夺锦的豪情,也唤起了街坊守望相助的乡情,村民热情爆棚。


(资料图)

●白云区鸦岗村:

“老人家也会到广和桥底看扒龙舟”

5月18日,白云区石门街鸦岗村完成了最后一条传统龙舟的起龙仪式,这标志着鸦岗3条传统龙全面“出海”开练。鸦岗起龙在全市算是较早的。

当天,十几名老扒仔赤膊下水,精准地在河涌中找到“藏龙”的位置,用水桶把船中的水舀出,把船体上的淤泥清洗掉,再合力把船体抬出水面进行全面清洗。

清洗完毕,鼓声骤起,老扒仔与年轻扒仔一同下水起龙,在河道上巡游采青。他们乘坐着名为“老红桡”的坤甸木老龙,动作整齐划一,在河道中穿梭,场面相当热闹。

鸦岗龙舟队领队邓悦新说,鸦岗扒龙舟历史悠久,有很多传奇。因为扒龙舟,鸦岗与白云区人和镇蚌湖村的乡亲结谊。“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条‘老红桡’就被用于训练交流,然后延续传承下来,见证了鸦岗和蚌湖乡亲的情谊”。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受疫情影响,鸦岗传统龙舟竞渡活动已经停了3年,“一听到起龙舟、扒龙舟,大家都积极参与。哪怕是老人家,也会到广和桥底看扒龙舟。”老扒仔何伯说。

作为何伯口中的年轻人,年轻扒仔何景其一直以来都热衷于扒龙舟。“从18岁到30岁,村里的扒龙舟活动,我从没有缺席过。”何景其说。

●荔湾区泮塘村:

老龙沉睡三年 船厂派人上门维护

“四月八,龙船透底挖。”5月26日是农历四月初八,位于荔湾区昌华街道的泮塘村在荔湾湖畔举办起龙仪式,村民合力将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仁威老龙、多条用坤甸木制作的传统龙舟,以及一条女子龙舟挖出后进行清洗,队员们随后按计划开始训练。泮塘村首、二、三约仁威龙船会负责人梁绵海表示,疫情过后,今年村民们对扒龙舟的热情高涨,端午节预计将摆一百多桌龙船饭,将按传统与广州、佛山多个村的龙舟互相探访。

“太开心了,终于可以不受疫情影响起龙舟、扒龙舟。”泮塘村民李凯帆告诉新快报记者。“按照传统我们起龙后会将老龙送到番禺上漖的龙船厂维护,今年龙船厂‘爆单’(订单多得做不完),经过联系,船厂方面考虑到仁威老龙年纪大名望高,因此将派人上门进行维护”。

5月26日,荔湾区泮塘村在荔湾湖畔举办起龙仪式,将藏在荔湾湖底的龙船挖出来。

5月26日,荔湾区泮塘村在荔湾湖畔举办起龙仪式。

梁绵海介绍,端午节当天,广佛多条兄弟村的龙舟会来探亲,“农历五月初六一早,泮塘仁威老龙就会到佛山南海盐步探访‘契爷’”。

“泮塘村民重视乡情,今年有很多热心人士报名参加龙舟活动,龙船位置比较紧张。”李凯帆告诉新快报记者,特别是一些华侨,此前3年受疫情影响无法回国,今年端午节特意回国,看看老龙,探访亲人。

男性村民想做扒仔尚且未必有位置,女子能扒龙舟吗?在泮塘村当然没问题。梁绵海告诉新快报记者,村里的女子龙舟可容纳28人。泮塘女子龙舟队于2014年成立,至今已有队员近40人。起龙当天,梁绵海带着七八岁的孙女前来观看,并由大人带着孙女上女子龙舟体验。

新快报记者在起龙现场看到,有两家幼儿园组织小朋友来此观看。“我们幼儿园就在荔枝湾景区内,平时也有结合社区文旅资源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新果幼儿园的苏园长告诉记者。

●荔湾区龙溪村:

小学校园里挖出一条真龙舟

近日,荔湾区龙溪小学举办龙舟文化节活动,在校园里“起龙”,受疫情影响,这个仪式已经暂停了3年。

当天,该校的五年级学生挽起裤腿,拿着水瓢走下校园里的池塘,将藏身其中的一条龙舟内的泥沙和水舀出,再把船身的淤泥清洗干净,体验了一把传统起龙仪式。

五年级学生刘熙告诉新快报记者,他是第一次体验起龙。“起龙舟时我们分工合作,我由此明白了龙舟的精神就是要团结”。

近日,荔湾区龙溪小学举办龙舟文化节活动,学生在校园里“起龙”。

龙溪小学的老师梁志辉告诉新快报记者,学校里这条龙舟来自荔湾区中南街道海中社区海中六社,有6丈长,曾于2009年获得龙舟赛冠军。2015年,龙溪小学购入这条龙舟,为了让学生体验起龙仪式,学校将龙舟埋在校内池塘里。

荔湾区龙舟协会会长、海龙街道龙溪经济联社干部何志峰也参加了学校龙舟文化节活动,他表示,龙溪社区有4个龙船会、十几条龙舟,学生们在家长的影响下,对龙舟有深厚感情。

●黄埔区文冲村:

村民不停击鼓唤醒沉睡6年的老龙

敲锣打鼓、焚香祈福、鸣放鞭炮……5月27日8时,位于黄埔区文冲街道文冲社区陆氏大宗祠前的池塘边,近百名村民隆重举行起龙船仪式。曾多次代表文冲社区(文冲村)参加龙舟活动的陆炳英老人是文冲西坊人,他开玩笑说,其他地方是四月初八起龙,文冲却一直是农历四月初九起龙,“可能我们这里是全广州最晚起龙的地方了吧”。

在黄埔区文冲社区,按传统,每年农历四月三十,村民会将龙头、龙尾、罗伞带到南海神庙,拜祭洪圣王之后,一一安装好,举行龙船“镇水”仪式。

“起龙整个过程,鼓声不能停!”在起龙现场,文冲社区党委副书记李少锐吩咐村民。

“已经6年没扒过龙船了!”李少锐说,此前全村忙于旧改,后来又发生了疫情,就把龙舟活动耽搁了。

“6年啦,之前想过过瘾只能看看老视频,今天终于能摸一下老龙了。”村民阿海的小孩在6年前出生,如今已经能满地跑了,阿海特意带着小孩一起来看起龙,兴奋的他一手牵着小孩一手敲锣合着鼓声。

起龙过程中出现一段小插曲——由于受珠江涨潮影响,排水较慢,原来预计上午起龙,不料到了近11时船坞的水位还没有降到理想的位置。这点小事当然挡不住村民的热情,他们接力打鼓,偶尔还有人打锣和应。最后,村民们跳入水中,奋力用铁盆将船身中的泥水舀出,整条龙船终于在中午时分露出了水面。

鼓声不停——就让这鼓声,唤醒已经沉睡太久的潜龙吧。

●海珠区小洲村:

老人家和初一学生一起起龙

5月28日清早,一阵阵短促低沉的鼓声从海珠区小洲东路旁的河涌传来,涌边的大榕树枝繁叶茂,河涌边的龙船坞已有约20人聚集。

海珠区小洲村的村民在奋力舀出船里的积水和淤泥。

当天是海珠区华洲街道小洲社区(小洲村)东约起龙舟的吉日。龙船坞的岸边插着“简”字龙舟旗,上书“瀛洲飞龙”字样。

很快,起龙仪式正式开始。伴随着气势磅礴的龙船鼓声和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村民点燃香烛,面朝龙头和龙尾鞠躬三次,再将香烛插在龙船坞的四周。在抽水机的帮助下,龙船坞的水位逐渐下降。随后,村民们跳下龙船坞,奋力舀出船里的积水和淤泥。起龙仪式的最后一步是安装龙头和龙尾,村民仔细擦拭干净船身后,庄重地端起龙头步行至船头,将龙头插在船身顶端后缓缓放下。

海珠区小洲村的村民在清洗龙舟。

年近七旬的辉叔是龙舟队里年纪最大的队员,他从十多岁开始扒龙舟,对龙舟的喜爱刻骨铭心。起龙当天,辉叔带头参与了祭拜仪式,并全程见证着龙舟起水。

龙舟队最年幼的队员名叫曾子乐,今年读初一,他也参加了起龙仪式。“我在上幼儿园时就开始扒龙舟,当时觉得大人们扒龙舟时很帅,就喜欢上了。”曾子乐说。

●荔湾区海中村:

采青起鼓 龙船饭宴请村中老幼

陆炳英老人可能有所不知,文冲村起龙并不是全市最晚。

“烧炮仗!”“拿桡来!”6月3日一早,伴随着村民阿堂手中铿锵的鼓点声,荔湾区中南街道海中经济联社的一众青壮年跃进龙船棚,用各种器皿舀水,开启起龙过程。

为了保护好村中的“战船”,海中村2015年在大沙河边建了龙船棚,每年从农历四月开始,海中村各种龙舟活动陆续上演,起龙、食龙船饭、洗龙舟水、趁景、日常训练以及参加各种龙舟比赛,持续一个多月直到端午节后。

6月8日,海中经济联社龙船采青仪式在大沙河水道举行,海中小学5年级两个班的小学生们也“整装登船”,身着救生衣,在村中青壮年扒仔的带领下登上龙船,切身感受扒龙船的传统文化魅力。

沉睡了一年的龙船起龙后必须经过采青仪式才能起鼓正式开扒,一早,海中村龙委会起龙组成员阿堂就已将采青仪式所用物品准备好,来到大沙河水道边等候。

6月8日,荔湾区海中经济联社龙船采青仪式在大沙河水道举行。

海中村共有5条龙船参与当天的采青仪式,龙船顺着大沙河水道抵达采青仪式的水域后,众人从阿堂等人手中接过碧绿禾苗分别插到船头船尾,伴随着鞭炮声,龙船鼓响起,龙船开始巡游,船头船尾的村民跟随着鼓点节拍上下用力,让龙船“摇头摆尾”。旗手挥舞写有“海中”两字的旗帜,水面碧波荡漾,龙船徐徐“游龙”,岸上村民人声鼎沸,一时间仪式感、氛围感齐齐拉满。

6月8日中午,荔湾区海中经济联社的龙船饭开席,宴请村中老幼。

食过龙船饭,一年风调雨顺。中午,海中村席开158桌龙船饭,宴请村中60岁以上的长者和幼儿园的娃娃及小学生们,村民们还特地赋诗一首,表达端午节祝福祈愿的心情:“龙舟之乡海中村,端午老人庆团圆。举杯齐祝村和顺,社社昌隆喜报传。”

【知多D】

广州各村龙舟民俗各有特色

●黄埔区文冲村:

竹煞帽、褐纱衣,扒仔服饰够传统

5月27日黄埔区文冲村起龙过程中,几名村民将收起多年的龙舟帽拿出来重新油漆。这是他们引以为豪的“竹煞帽”。

在黄埔区文冲社区,村民在将收藏多年的竹煞帽拿出来重新油漆。

文冲社区党委副书记李少锐介绍,文冲社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扒龙船服饰。“‘扒仔’们的服饰一直保留清朝服饰,头戴竹煞帽、身穿类似清兵的褐色纱衣。”李少锐说,站在龙船上面的旗手、艄公、陪神、锣鼓手、锣架位等人员,上身穿长袖白衬衫,外披绿色背心,腰系红色腰带,很有特色。

此外,文冲起龙会在农历四月廿九(6月16日),举行龙船进水环节,龙舟在本社区活动。次日,文冲社区会将龙头、龙尾、罗伞带到南海神庙,拜祭洪圣王之后,一一安装好,举行龙船“镇水”仪式。同时在龙舟首尾处各扎一棵青禾苗“采青”,寓意五谷丰登。

●荔湾区泮塘村:

孖金钱、雉鸡尾,船头旗帜有讲究

泮塘村有多条龙舟,其中最有名的是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仁威老龙”。73岁的村民梁绵励告诉新快报记者,“仁威老龙”全长38.3米,宽约1.2米,重近三吨半,由两棵分别原产自婆罗乃(文莱)、婆罗州(马来西亚)的坤甸树的木材造成,满员共计93人。

400多年前泮塘凸眼龙(契仔)与盐步老龙(契爷)结契一段佳话,已经为广州街坊所熟知。据说,清朝慈禧太后得知此事后,赐名盐步龙舟为“盐步老龙”,并赐12支雉鸡尾、一面百足旗,作为标志;赐泮塘龙舟9支雉鸡尾。泮塘龙舟还是广州唯一有“孖金钱”标志的龙船,船头旗帜顶端有1个孖金钱和9支雉鸡尾。

●海珠区小洲村:

黄底红边龙舟旗,全市唯独小洲有

海珠区小洲村村民简仲勋介绍,小洲村古称“瀛洲”,传说在南汉年间小洲的龙舟在龙舟比赛中表现出色,被封为“瀛洲飞龙”,因此在广州市只有小洲村的龙舟旗帜有黄底红边。

●荔湾区海中村:

龙船饭每桌三大盘,龙船丁必不可少

海中村的龙船饭很有意思,每桌用3个大盘子分别装着不同菜品,菜品包括龙船丁、烧鹅、豉油鸡、虾米烩粉丝、沙葛焖肉、生菜扒鱼丸,其中龙船丁必不可少,它由椒圈、萝卜干、豆角粒、花生组合而成,取“添丁多福”之意。

策划:新快报记者 温卓涛

统筹: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李应华 陈斌 庄嘉宝

摄影: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 毕志毅 李小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