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察:广东拟在面积大或人流量高的公共场所实现母婴室全覆盖

新快报讯3月11日,广东省发改委在官网挂出了《广东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了十大重点建设工程,其中,在经常有母婴逗留且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或日客流量超过1万人的公共场所,要实现母婴室全覆盖。

2025年建成500个儿童友好基地


(资料图)

方案由省发改委在内的23个部门(单位)共同印发。其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构建全省统筹规划、全域系统推进、全程多元参与的儿童友好城市工作格局,力争7个地级以上市纳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全省建成20个儿童友好示范县(市、区)、200个儿童友好示范镇(街道)、500个儿童友好基地。

展望到2035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导向,全省地级以上市100%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争取有7个地级以上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民生幸福标杆。

围绕目标,方案提出十大重点工程,包括儿童友好医院、儿童友好图书馆、儿童友好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儿童友好公园、儿童友好社区、普惠托育服务、母婴室建设、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儿童科技教育基地建设和区域性儿童福利设施。

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地级市建立1所三级儿童医院

方案提出,提升儿童健康服务水平。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普及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保障优生目标的实现。完善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国家的部署,逐步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儿童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功能,着力解决困境儿童医疗保障。建立和完善全省儿童健康素养监测体系,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加强婴幼儿科学喂养指导与营养改善。严格学生营养膳食管理,加强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预防和控制儿童贫血、肥胖、心理行为异常、视力不良、龋齿、脊柱弯曲异常等。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推进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和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配备培训。开展儿童生命教育、性教育,培养珍爱生命意识,提升自我情绪调适能力。

在具体的工程打造上,方案提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地级市建立1所三级儿童医院,并逐步推广到其他地级市。省、市、县级均各建设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妇幼保健机构。

建设一批儿童友好图书馆

在儿童友好图书馆工程建设方面,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市建设独立建制的儿童图书馆。建设一批儿童友好图书馆,尊重儿童权利,从室内外公共空间、阅读空间等方面,满足儿童阅读、探索需求。

儿童友好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工程方面,新建或改扩建一批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满足儿童需求、倾听儿童心声、保障儿童权利的友好学校,完善儿童在校的生活及学习环境,保障儿童在生理、心理、认知、社会和经济上的需求与权利。

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

方案提出,严格落实国家城市各类儿童友好空间与设施规划标准,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推进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应用数字化手段创新儿童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各类儿童服务进驻“粤省事”平台。

具体到儿童友好公园工程上,推动有条件的地市建立一所儿童主题公园,并逐步扩大到县(市、区)。城市和郊野公园设置一定规模的儿童游戏区域和游憩设施。新建或改建一批儿童友好公园,结合公园实际功能分区、自然特征,因地制宜为儿童提供相对安全的公共空间,科学配置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及特殊儿童需求的服务设施。

儿童友好社区工程方面,优化配置社区儿童活动场所,打造一批省级儿童友好示范社区,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儿童参与得到充分保障。

日客流量超过1万人的公共场所实现母婴室全覆盖

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3岁幼儿。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全面落实休假政策,加强生育服务和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

具体的建设指标上,每个地级以上市至少建成1所市级示范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所具有带动效应、可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公办托育服务机构。鼓励社区建设托育中心,提供多样化普惠性托育服务。促进城乡儿童早期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机构和托位数量持续增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不少于5.5个。

母婴室建设工程方面,经常有母婴逗留且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或日客流量超过1万人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医疗机构、旅游景区及游览娱乐等公共场所实现母婴室全覆盖,健全母婴室运行管理制度,并做好日常管理和维护。鼓励用人单位和其他公共场所设置母婴室或增加母乳喂养设施。推广母婴设施的智能化服务,提高设施利用率和服务可及性。

全省创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500个

方案提出,推动有条件的地市建立一所科技馆,全省创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500个,70%以上的镇(街道)、社区建有少儿科普活动场所。

此外,在区域性儿童福利设施工程方面,县级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养育儿童数60人(含)以下的,应将儿童移交地级市儿童福利机构,同步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每个地级市建成一个区域性集中养育儿童福利机构,实现儿童福利机构养育、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社会工作一体化建设(个别集中供养孤儿数量多的地市,经报省民政厅批准,可继续保留不超过2家县级儿童福利机构);90%以上县级民政部门已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全面完成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工作,机构高质量发展态势不断巩固,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权责关系更加明晰,服务保障更加高效。

宣传倡导对儿童暴力零容忍理念

方案提出,预防控制儿童伤害和涉法涉罪。宣传倡导对儿童暴力零容忍理念,提升公众法治意识和儿童保护意识,增强儿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强化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保护责任,建立防控儿童暴力和中小学生欺凌多部门合作工作机制。健全各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平台,落实儿童暴力伤害发现、报告、干预、处置机制。推动建立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体系,加大专门学校和教育工作机制的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站式”取证和救助机制。构建违法犯罪分级干预机制,积极预防未成年人被侵害和犯罪。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审发:陈楚仪     校对:蔡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