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热闻】艺文谈 | 人情练达处 方显可读性——读长篇小说《千里之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我从作者李铮手中接过《千里之外》这部拥有三十万字的著作时,心境仍停留在对时下一般类似作品的状态中,认为自己最多会礼貌性地翻阅浏览作品的谋篇布局而已,但正是这随意的翻阅,我渐渐被吸引住了。该书可读性强,既来源于作者对现实提炼的厚重内容,又取决于作者驾轻就熟、颇为老到的文学表现手法。

有道是“人情练达即文章”。人世间的一切问题都是因人而生的,而所有问题最终也必须由人来解决,世事如此,文学作品也概莫能外。作者对人情、人性的通透,是成就一部文学作品的基础。而要达到“人情”的“练达”,实非一时之功,亦非人人可为,必须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颇具悟性的人生阅历。《千里之外》也是如此,是步入中年后的作者李铮穷其半生的人生历练与感悟的文学表达。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凝聚着精巧文学艺术的长篇小说,生活自然也是其创作的重要源泉。《千里之外》艺术性地隐现作者学习、工作、生活的诸多印迹。作者李铮具有丰富的经济学背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扶贫工作进行深思、探析,及至艺术性地展现办法。这在作品中表现较为突出,也是该部作品的一大特色。在表现扶贫主题方面,《千里之外》则表现得更为直接明了,除了以经济学原理分析贫穷原因外,还从经济学的层面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提出了接地气、操作性强的扶贫办法。

《千里之外》融汇了广博的文化知识。对于中外经济学、心理学著作,作者是随手拈来,并根据作品情节的需要,做了简明扼要的精炼解读,如对西方作者几本著作的引用,就与扶贫主题密切相关,拿来为其所用。作者对茶文化、酒文化、奢侈品文化、功夫文化、时装文化及中小学教育都作了独到而精妙的分析。扶贫是该部作品重点突出的主题,扶贫的对象是处于偏远之地邛山的彝族同胞,对彝族风土习俗、历史文化的阐释,足见作者的良苦用心与文化悟性及文学功底,这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作者对“世事”的“洞明”,令《千里之外》更具魅力。开篇之处,本书就对主人公许国在官场的处境进行了实景式的描绘,同时,许国与马厅长的渊源联系,也道尽了官场的另一种生态。随着扶贫工作的展开,本书另一线索式的人物——西江市扶贫办主任金石开在迎接大学同学、国家扶贫办领导夏志坚时的言行、心理,可谓道尽了中国层级、圈子文化的精髓。

从文学的角度看,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情节的构思,或者环境的设置,抑或语言的描绘,该书都别具一格,驾驭得恰到好处。

《千里之外》用重彩浓墨从学习、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打造了许国这一丰满的主人公形象。许国——以身许国,扶贫事业对许国来说,有着不一般的人生意义,在扶贫工作中,他倾心倾力倾情。正因为如此,作为本书主人公的许国,其文学形象显得饱满,而这种“饱满”既来自于学习、工作中的勤勉、睿智及努力,也来自于生活、情感中的“遗憾”,而这种“遗憾”更多地凝聚在许国对妻子的病情关心不够或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选择上。

本书可谓构思新颖,情节既曲折又紧凑,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许国巧遇索玛,既呼应了前文,又为后文埋下了伏笔。索玛被“抢亲”而死,其过程充满变数,其情节扣人心弦。从文化的角度看,彝族的文化习俗在此与法律有冲突,对此,作者做了巧妙的处理。作者让许国以梦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亦真亦幻、能进能退、腾挪回旋,可谓巧妙之至。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老到的文学表现手法及对不同文化习俗的驾驭能力。

文/熊九成,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佛山市清华文博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总顾问

编辑:胡睿    

关键词: 千里之外 表现手法 市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