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蓝天救援力量:给出征队友塞个广味“利是封” 盼他们平安归来

紧急驰援土耳其地震区,中国蓝天救援力量出动290人,累计救援幸存者7人

■2月8日晚,127名蓝天救援队队员携带救援物资乘坐中国南方航空CZ8021航班从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起飞,直飞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驰援土耳其地震灾区。新华社发

“轻一点轻一点,上担架!快送到医疗小队!”梦中的紧张救援,惊醒了郭台伟。


(相关资料图)

习惯性地抬手看表,北京时间2月9日凌晨2点,他揉揉眼睛,打开广东蓝天救援的微信群,看看有没有更新的消息。

万里之遥的土耳其,有200多位郭台伟的“战友”正在废墟中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8日凌晨,郭台伟在广州南站送别紧急驰援土耳其灾区的队员,9日,自广州出发的王涛、古立新、李宗潮三人已与当地救援力量会合,投入抗震救灾行动。

因为护照问题,郭台伟这次没有去土耳其,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后方力量全力保障前线队员的工作,“这几天都睡在办公室,白天不停地接电话,晚上躺在折叠床上查遗补漏,细化救援流程,给前方的伙伴们提供各种信息支持和技术指导。希望我们的队员顺利完成救援任务,平安归来。”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截至北京时间2月12日12时整,中国蓝天救援队已出勤290人在土耳其马拉蒂亚和哈德亚曼两地开展救援工作,搜救建筑物约302幢,累计救援幸存者7人,罹难者78人。

灾情发生,紧急驰援

“第二批去土耳其的蓝天救援队员预计11号从广州出发,想报名的队员填好表格发给我,待商议后再做最后的筛选。”2月9日,广东蓝天救援总部,郭台伟刚结束通话,另一个电话又打进来,“名单确定后每人先预交2万元,任务结束多退少补。”……十分钟内三四个电话,郭台伟有条不紊地布置着工作。

连续多日,为了联系派遣前往土耳其参与救援人员的相关事宜,作为广东蓝天救援督导官兼队长的郭台伟没睡过一个囫囵觉。蓝天救援是中国民间专业、独立的纯公益紧急救援机构,成立于2007年,目前在全国31个省份自治区都成立了品牌授权的救援队,全国登记在册的志愿者超过50000余名,其中超过10000名志愿者经过了专业的救援培训与认证,可随时待命应对各种国内外的紧急救援。

在收到此次土耳其地震国际救援的通知后,蓝天救援紧急启动报名程序。“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看自己的护照,结果发现过期了。”郭台伟苦笑着说,翻了翻护照,十年四次出国,都是参与国际救援,“家人跟我开玩笑,说我‘失信’,答应过无数次要带他们出国游,却从未兑现。”

然而十多年间,没有家人义无反顾地支持,郭台伟参与国内外各种灾情救援的总数,无论如何不会突破上千次,“每一位队员身后,都站着无私的家人。”郭台伟眼里闪现着温情。

队员间的理解、团结和支持,也是造就这支“钢铁之师”不可或缺的要素。郭台伟告诉记者,蓝天救援是公益组织,任何一次救援任务,都要自行负责所有费用,尤其是出国救援,来回路费不菲。8日凌晨为队员送行时,他看到站台上自发前往为“战友”壮行的队员,会在握手、拥抱即将奔赴前线的队员时塞去一个“利是封”,表达祝福外,也想以这种方式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郭台伟没有阻止,他理解未成行队员的心情,默许他们以另一种形式“参与”土耳其的救援行动。“来蓝天救援就是结交正能量、志同道合的朋友,尽其所能去帮助别人。”郭台伟说,默许温暖的“利是封”流动,并不代表他鼓励这样做,“以免‘道德绑架’经济状况并不好的队员。”

■中国蓝天救援力量在抗震救灾现场与时间赛跑,搜救生命。(受访者供图)

争分夺秒,搜救生命

北京时间2月9日10时19分(当地时间2月9日05时19分),127名蓝天救援队员和3900公斤的救援物资顺利抵达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并集合前往此次土耳其地震重灾区马拉蒂亚。

“人员到达报到后,会立即成立指挥部,分派任务直接开始救援。”郭台伟告诉新快报记者,首期抵达灾区的救援队员往往最辛苦,他们没有任何喘息时间,落地就要开始工作,而此阶段,后方的信息、技术支持也至关重要。广东蓝天救援有100多名核心成员,在郭台伟眼里,来自各行各业的队员都有“独门绝技”,“前线救援地点发来经纬度,后台就有技术‘高手’马上生成周边环境的三维图。”他点开这张地形图,街区辨别标志物、交通要道标注一目了然,“前方后方同心协力,确保搜救工作高效展开。”

记者了解到,根据先遣队反馈的消息,蓝天救援第二梯队已于2月11日从广州白云机场出发奔赴土耳其,“第二梯队有60人,我们全力配合,顺利完成所有后方协调支援工作。”郭台伟补充说,作为公益组织,蓝天救援秉持着以志愿服务为原则,参与救援行动的队员都经过专业培训并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我们广东的队员,都有多次国内、国外救援经验,值得托付。”

参与国际救援,最大的困难不是救援技术本身,而是因千万里之距产生的现实问题。

■郭台伟(左二)在为队员们演练多种突发情况下高效使用救援设备的要点。

“首先是装备运输问题。有一些装备不能上飞机,比如带汽油味的都不能带,要带,只能带全新的。装备运过去后,再带回来又是问题。就像缅甸洪灾区的救援,我们带过去价值百万的三十多台全新冲锋舟,装配有发动机,救援结束后运不回来了,就捐给了当地。”郭台伟了解到,今次土耳其救援,除了装备问题外,队员们还面临着气候温度和语言交流等问题,“当地气温在零下10℃左右,这样的气温对广东队员而言,也是很大考验。”

因为现场翻译人员有限,救援队伍大多分散行动,不可能每个小队都配有翻译人员,现场救援沟通在国际救援时也是难题。“翻译人员一般会安排在安全区,而最前线的沟通,只能靠队员的肢体语言。”郭台伟说,队员参与国际救援,留在后方的他比自己去还紧张,提在嗓子眼里的心,只有在看到全部队员完成救援任务平安归来时,才能“归位”。

■北京时间2月12日12点到13日12点为蓝天救援队快速搜索时间。每个分散小组携带生命探测仪寻找生命体征。(受访者供图)

受助施助,起于感恩

郭台伟2010年加入蓝天救援队,参加过多次国际和国内灾难救援行动。“雅安地震、云南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河南水灾……一时半会儿数不清了,一年里大半时间都在外救援……”他摆手微笑,“每次参加救援,都会留下很多印象深刻的事情,而经验的积累和心性的锻炼,也让我一次又一次坚定了专业助人为乐的信念。”

之所以踏上“志愿应急救援”之路,于郭台伟而言,发心起于年幼时曾亲历的灾难与温暖。七八岁时,郭台伟在江西宜春山区的老家经历过一次泥石流,“我只记得爸爸一手拉着我,一手抱着妹妹,拼命往屋外跑,我一回头,看见堂屋里的香炉和座钟被倾泻而下的泥沙瞬间扑飞,又很快淹没不见。”时隔30多年,令他惊惧的画面仍历历在目,“眼看着好好一个家瞬间消失,那种绝望和恐惧难以言表。”

房子被泥沙吞食,郭台伟一家只能到附近的凉亭暂住。也就是在这时,他深刻地感受到“被帮助”的温暖。附近的乡亲,女的跑来给他们送被子、送各种吃食,男的则扛着自家工具,埋头为他们清理淤泥、重建房屋。郭台伟记得,父亲总是拿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一笔一笔记下每个人对他们最无私的帮助。“儿啊,以后你长大了,一定要多帮助别人,你看我们家,就是有人帮忙,才能慢慢好起来……”在父亲的碎碎念中,郭台伟长大成人,而“助人为乐”的理念,也被深深植入他的内心。

“每次参与救援,我们都是自己出路费、食宿支出采取AA制。”他告诉新快报记者,蓝天救援队不收取任何费用,其宗旨,就是让不幸遭遇灾难的人享有免费紧急救援服务。千里驰援不收钱,救援行动何以为继?郭台伟坦言,虽然有热心公益的朋友提出捐款支持,但他希望蓝天救援更加“纯粹”和专业,并不热衷于接受公众捐款,“我们最欢迎的是救援装备的捐赠,救援行动中装备消耗非常大,需要定期补充。”他举例说,广东地区水灾多,冲锋舟的损耗很快,“我们的冲锋舟缝缝补补十几次了都还在用,一艘冲锋舟(不带发动机)是一万多元,费用还是比较高的。”遇有朋友慷慨解囊支持蓝天救援,郭台伟都尽量引导他们去购买队里急需的救援物资。

除了参与救援,广东蓝天救援也积极参加各种灾情逃生演练,并定期开设培训班应对突发险情,“学到应急救援知识,既能在关键时刻自救、互救,也能将所学用于服务社会。”

【群像】

出钱出力救灾图什么?蓝天救援人这样回答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际救援,蓝天救援已经形成了一个建立在风险处理及预防基础上的综合性应急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涵盖生命救援、人道救助、灾害预防、应急反应能力提升、灾后恢复和减灾等各个领域的专业化、国际化的人道救援机构。在广东蓝天救援中,每一位队员的勇敢无畏和无私奉献,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李铭:“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我心里得劲”

“爸爸,电视里有蓝天救援队员去土耳其救灾的消息,你也穿上蓝色制服给我看看嘛……”女儿撒着娇,语气里却带着自豪与骄傲。得到女儿的认可,是李铭最开心的事情。今年45岁的他是一家化工企业的负责人,2018年加入蓝天救援成为一名志愿者。谈及初衷,他坦言“想为社会做点事情,有了孩子以后更想成为孩子的榜样。”

李铭去年还参加了国家救援证的考试,目前已通过实操考核,去年河南水灾,他和队员们自驾前往救援,也有朋友表示对出钱出力并危机重重的该种行为“不理解”,“你图什么?”每每有人问及,李铭总会笑着回答:“我心里‘得劲’啊!”

肖驭:“克服恐惧,用所学助人很快乐”

肖驭是在一次消防展会上与广东蓝天救援结缘,并于2017年加入其中成为一名志愿者。肖驭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参与救援增城白水寨失足驴友事件。“当时我们接到求助,有驴友走山失足,跌下十多米的悬崖处失联状态。”肖驭与队友连夜出发,山里树林密布,能见度很低,黑暗笼罩着四周,耳边除了虫鸣鸟叫,十分安静。“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夜间的山野救援,说实在的,和同伴分开搜救的时候,内心也有恐惧。”肖驭说,但恐惧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救人要紧”的信念战胜了一切,很快,队员们辨识到了驴友呼救的声音,与其他救援队伍合作成功营救了被困的驴友。

“克服恐惧,用所学助人很快乐。”有了这次经历,肖驭成长很快,他现在的愿望是努力学习更多技能,把自己的专业打磨透,帮助更多的人。

黄磊:“被需要,很光荣”

退伍军人黄磊2015年加入蓝天救援队,是名“老队员”,除了参加过十多次救援,他还是一位颇受小朋友欢迎的“教官”,活跃在广州多所学校、幼儿园教授应急救援知识。“被需要,很光荣。”他的一言一行还保留着军人的底色,目光坚毅,站姿挺拔,说话简短有力。

黄磊在十多场校园宣教活动中讲过课,学生们很喜欢这位干练又有“干货”的大哥哥,课上课下,都喜欢围着他请教灾害预防知识。有一次,在课堂上看过蓝天救援的一些视频和图片后,有一位小朋友跑来递给他一张卡片,上边一笔一画地写着,“蓝天救援好棒!你要照顾好自己和队友。”黄磊至今保留着这张卡片,“感觉很温暖,也很感动。”

黄镇辉:“每成功搜救一位受困者,我都能开心很久”

43岁的黄镇辉是广州人,从事养老行业的工作,2017年加入广东蓝天救援。“我父亲2017年走失过一次,全家人出动找了一天一夜,当时很无助。”他说,体会过身处困境极度渴望帮助的心情,自己更坚定加入蓝天救援的决心。因为喜爱户外活动,黄镇辉参与野外救援较多,迄今已执行四十多次国内紧急救援任务,“每成功搜救一位受困者,我都能开心很久。”

作为两位老人的儿子和三个孩子的父亲,黄镇辉非常感谢家庭给予自己的支持。他记得,第一次在广州执行水域搜索任务后,他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溺水的人过世了,我刚完成捕捞。要不要在外边洗澡、换衣服再回来?”电话另一端,老母亲平静又关切地回答:“不用,儿子。很累吧?快回来吃饭。”黄镇辉笑着说,家人的支持,是他参与救援工作的最大动力。

■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采写:新快报记者 严蓉 潘芝珍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有特别标明的除外)

关键词: 紧急救援 北京时间 应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