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处国际重要湿地 海珠湿地入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极具特色的客家围屋。 通讯员供图
新快报讯 记者庄嘉宝报道 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在世界湿地日中国主会场上,国家林草局公布了18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其中,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下称海珠湿地)成功入选。
海珠湿地是全国唯一一个地处超大城市中轴线上的国家湿地公园,是非常稀缺的城央绿色空间。同时,海珠湿地内还拥有极具岭南特色的垛基果林生态系统,并保留了传承千年的高畦深沟传统农业文化。
自2012年建成以来,海珠湿地系统梳理湿地内的39条河涌,相互之间全部连通,将珠江三角洲发达的水网系统完整恢复起来,这里的河流不仅交织密布,而且具有典型潮汐规律,通过引潮入涌,恢复潮间带水文过程,让河道实现自由呼吸,湿地内的水质由IV类净化至II类,湿地PM2.5平均浓度为22微克/立方米,比广州市平均水平低20%左右,极大改善了湿地环境质量,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现象和城市热岛效应。
截至2023年1月,海珠湿地鸟类种数从72种增加到187种,是原来的2.6倍,昆虫种类从66种增加到738种,鱼类从36种增加到64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鸿雁、水雉、鸳鸯、白胸翡翠、褐翅鸦鹃、画眉等27种,IUCN红色名录中华花龟、平胸龟、中华鳖等20种。
记者从海珠湿地了解到,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主办,广州市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和广州市海珠湿地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23世界湿地日主题活动将于2月4日在海珠湿地举行。
相关报道
客家文化有了生态保护实验区
新快报讯 记者黄闻禹 通讯员 粤文旅宣报道 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发布公告,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通过验收,成为广东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后,标志着保护区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将进一步释放梅州客家文化“新”的活力,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进一步助力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和梅州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是客家先民历经多次迁徙的落脚点,也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享有“世界客都”“世界长寿之都”等众多美誉。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0年5月获批设立,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处,覆盖梅州市全境8个县(市、区),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其中,划定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和大埔县为重点区域,其他为一般区域,总体规划于2017年5月获批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