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评!产业开到“家门口”,顺德助力剑河县南岑村富民增收

编者按:根据中央、省、市工作目标要求,自2021年3月以来,顺德区对口帮扶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剑河、三穗、雷山四县,协同当地推动落实产业协作、消费帮扶、教育和医疗“组团式”帮扶等东西部协作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18日始,记者走进贵州省黔东南州“四县”,跟随着“顺德帮扶”的步伐,实地感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效。

21日,记者来到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岑松镇。清晨,汽车钻进了岑松高速收费站旁的小路,“哼哧哼哧”地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进。阳光时而穿过路旁小树打进车窗,时而又藏身在远处的山后,一路上,“东西协作手牵手,顺德剑河心连心”的红色旗子在阳光下飘扬,格外耀眼。

车子开进了岑松镇南岑村里的粤黔东西部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自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南岑村的产业按照“四带四增”发展新模式持续推进,在2021年底完成了第一期1000亩南五味子基地建设及3.3公里产业机耕道新修及硬化,今年将完成20亩南五味子育苗基地建设。


(相关资料图)

“佛山顺德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很大,首先是资金支持,资金到位促使我们的东西部协作项目加快落地;第二个是技术的支持,顺德派出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对我们的种植技术给予了很大的指导;第三个是人才支持,顺德派出的技术人员对我们当地的老百姓进行培训,促进务工人员到岗,也推动了产业的快速落地。”南岑村驻村第一书记向明宣表示,有了“顺德力量”的投入,南岑村产业建设驶进了“快车道”。

“千亩南五味子产业基地,带动了当地稳定就业的村民约60人,人数多的时候,会有1500人在基地务工。”岑村镇党委副书记、南岑村驻村干部莫治江说。

1000亩南五味子基地建设及3.3公里产业机耕道已投入使用。/珠江商报记者林安迪摄

南岑村的产业发展,不止于种植基地。走进村落,育苗大棚“遍地开花”。在南岑村大坪组里,一个个披上“白色外衣”的育苗大棚连成一片,对于村民来说,那是致富的“沃土”,那是希望的田野。大坪组里,有约20亩的育苗基地,由于南五味子种植周期长、见效慢,为提高育苗大棚的利用率,南岑村独创了一套应对模式。“我们用3亩地来育苗,剩下的17亩用于精品蔬菜的种植,春节过后村民们就可以收成了,随后我们便再将土地用来育苗,一年不同的时期大棚里的土地都能被利用到。”向明宣说。

自从“家门口”的产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村民在这里得到收益的途径有三个,一是务工收益,在这里务工他能得到相应的报酬;二是土地流转,把自己的土地租赁给村集体,能得到相应的租金收入;第三个是产品分红,产品卖出去之后农民能收到提成。”向明宣说,通过这三种方式,村民们一年每人至少能创收4万-5万元。

据统计,南岑村外出务工的村民有178人,而村里的产业落地后,选择返乡务工的人员就达到了104人。“今年年初,我们向即将要外出务工的人员介绍村里即将要开展的产业规划,他们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很多都选择留在这里发展。”

村里的大学生也不例外。记者了解到,光是南岑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就有5人,杨承就是其中之一。“毕业的第一年我在外务工,回村后听到村干部说的产业规划,决定留下来,就创立了村里的第一家集体经济合作社。”杨承坦言,在村里创业的确不容易,很多事情都需要从头学习。“技术方面,要向顺德取经,我们经常在网上学习培训,带动村民一起参与交流。”

杨承(右)正与南岑村村委会主任刘跃泽(左)确认南五味子的种植情况。/珠江商报记者林安迪摄

大学生回来创业,本村产业就有了“新血液”。向明宣对此感到十分高兴,“年轻人有干劲、有韧劲、有闯劲,他们心怀家乡、热爱这片土地,想法也十分丰富。”向明宣说,大学生执行力强,他们看到了家乡外的一些发展趋势和社会动态,把想法带回来南岑村,也不断鼓励老百姓们接受新鲜事物,动员他们发展自家门前的产业、教会他们致富增收的方法。

“我想带动村里的大学生一起返乡创业,将村里的特色产业发扬光大。”对于未来,杨承充满期待。

种植大棚搬到了“家门口”,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发展了,村民们收入不断提高。南岑村的村民说,顺德帮扶工作组来到了剑河,就如阳光照进了村里,他们越发幸福着呢。

转载/珠江商报

编辑:胡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