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资讯!看雷山“茶麻菇稻”,探秘云雾梯田里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密码”

2021年3月,顺德驻雷山县帮扶工作组进驻雷山,这座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的小县,正在进行着一场接续奋斗的乡村振兴攻坚战。

一年多来,顺德共支持雷山县东西部协作财政帮扶资金11245万元,实施协作项目36个,争取社会帮扶资金729.77万元,实施协作项目53个;协作共建产业园区1个,园区 进驻企业30家,新增企业落地投资1.59亿元;在全县36村实施51个帮扶项目……各项目在雷山“遍地开花”,在这部东西部协作的大文章上添上了新的篇章。

东有“百里芳华”


(资料图片)

西看“茶麻菇稻”

走进雷山县“茶麻菇稻”农文旅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那天,一片片白茫茫的寒雾簇拥着山峰,在近处远处弥漫开。远处那片茶树梯田,最喜好这样的清冷山雾气息,雷山独特的山地气候造就了雷山茶叶的优良品质。立足于雷山独特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工作组在此大力发展茶叶、林下天麻、食用菌、水稻和生态畜禽等特色产业,借助佛山市顺德区帮扶雷山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在雷山整合投入了6200余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建成了园区产业路、鱼酱酸加工厂、天麻加工厂、智慧茶园基地、天麻种植示范基地等重要节点项目。

当地村民正在佛黔协作林下天麻基地内劳作。

沿山路走进林下天麻基地,这里项目总共投入了83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建成了2650亩的产业基地,其中1500亩是种子培育基地,1150亩为种植基地。“在帮扶资金实施的项目下,能够带动1500人参与务工,到明年产出的商品天麻预计有88万斤,产值超千万。”雷山县林业局干部朱交情介绍,当地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商品销售分红等三方面增加收入,“测算下来,项目下来村民人均能增加13000元左右的收入”。

目前,雷山全县拥有茶园面积16.24万亩,林下天麻2.88亩,林下食用菌1964亩,水稻种植10万余亩。“茶麻菇稻”成为当地的响亮名片,也让富民增收的道路不止于种植产业。

“顺德厨师学院的厨师结合本地的天麻材料,研发天麻的菜式,再结合预制菜的发展,引进龙头企业进驻,带动整体的销售。”朱交情表示,“黔菜粤做”是顺德驻县工作组“穿针引线”带来的完美互动,依托雷山特色优质食材和顺德区“世界美食之都”优势,通过配套政策、建设平台、引入市场、开拓销路等方式,工作组在此大力发展特色生态预制菜新型产业,为县域内优质食材产品全面提升附加值,让“黔货出山”不再是口号。

佛黔协作食用菌基地工作人员正在采摘秀珍菇。

路通百业兴。沿路走过林下食用菌研发及种植基地、数字化茶园示范基地,蜿蜒曲折的水泥路在雾里若隐若现,似是盘在山腰上的银丝带,它将雷山“茶麻菇稻”的产业基地一贯连通,颇有“东有百里芳华,西看‘茶麻菇稻’”的意味。

雷山县特色生态预制菜生产基地里,一项新的产业链蓝图在此铺开。贵州耘上农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在此驻足,根据不同市场的各式需求,该公司以不同系列的产品对接不一样的市场。主要销往两广地区的系列,以天麻炖鸡、天麻炖兔子等为主,迎合广府人饮食习惯,口味较为清淡,以本地优质原材料制成,用独特工艺锁鲜,让两广地区的市民也尝到雷山的鲜香美味;而在本地销售的酸汤系列,产品以酸汤稻花鱼、酸汤猪脚为主导,预想上架在各旅游景点里,作为黔东南州雷山县伴手礼上的一个响亮品牌。

顺德帮扶干部王志刚正在介绍佛黔协作林下食用菌基地种植情况。

工作组干部王志刚说,用好生态和文化两大“宝贝”,把老百姓常年从事的茶叶、天麻、食用菌菇、高山有机稻米及稻作衍生品为主导产业,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利益链“四链同构”的系统导向,协作共建“茶麻菇稻”农文旅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他们一直在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里面,奋笔直书的主题之一。

顺黔同发力

打造乡村振兴“南猛样板”

东西部协作以来,工作组按照“先试先行、示范带动”的协作共建思路,立足雷山实际,分批、分步实现乡村振兴。其中,郎德镇南猛村作为首批协作共建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以“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产业发展”为抓手,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凝心聚力打造“南猛样板”。

顺德为雷山县带来的“四小园”乡村振兴经验,被成功地运用到郎德镇南猛村在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上,南猛村发展出了有苗族特色的南猛“五小园”之路。“我们借鉴了顺德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对村内进行了‘三清三拆三整治’,升级改造了村内基础设施,改善了南猛村的村容寨貌,助力公共空间提档升级。”南猛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蔡孟阳兴奋地说,自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以来,佛山投入290万元东西部财政帮扶资金,大力推进整村户厕改造;工作队发动群众,利用村内房前屋后闲置地,改造成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公园、小禽园,乱堆乱放的杂草、柴灶不见了,墙上乱贴乱画的广告消失了,污水横天的日子也过去了。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投入资金修缮民房并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系统。

庭前院后的闲置空间,有的被打造成“酿酒地下室”,有的被包装成为“蜡染作坊”,蔡孟阳介绍,他们不仅结合苗族文化,也结合了每家每户的实际需求和生活习惯,与村民们一同探讨“我的村子应该怎么建”,在全村范围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氛围。“村容村貌的提升,为我们下一步发展民宿旅游业打下了良好基础。”蔡孟阳说。

南猛村的人居环境的改造,也是在为当地庭院经济的建设“探路”,产业发展才是久久为功的利民工程。村里一方面巩固提升现有产业投入300万元东西部财政帮扶资金,对原有500亩白茶茶园进行提升改造,新建500亩茶园及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如今形成了村里1000亩集中连片白茶基地,还有食用菌、天麻、稻田鱼项目也在同步进行,而“民宿旅游业”作为新兴项目,被寄予厚望。

“民宿旅游业是我们产业发展的大方向,也是我们村的产业得以提档升级的重要台阶。”蔡孟阳说。走进南猛村上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栋裹着“绿衣”的建筑,这是碧桂园集团在南猛村投入建设的民宿工程,村民们正忙着搬运水泥、砖头,建设过程如火如荼。今年,南猛村借助碧桂园集团的1000万元捐赠资金,开展了8栋民宿工程的打造,目前已有2栋开展建设,剩下4栋正在选址,还有2栋正在商讨计划当中。“民宿的选址,充分考虑了村里异地搬迁户的闲置房,这样既可以增加村民收入,也能提高村集体的经济收入。”蔡孟阳坦言。

雷山县特色生态预制菜生产基地工作人员正在车间内进行生产。

作为“芦笙舞艺术之乡”的南猛村,立足于浑然天成的芦笙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还同步规划建设了芦笙广场、茶农驿站及旅游道路等,充分盘活特有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让群众乐业、逐步致富

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心经济”

“十三五”期间,雷山大力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分别安置在羊排、牛王寨、小河沟三个小区。其中,羊排安置小区共有3075户1.2419万人,是全国70个超万人安置小区之一。做好该安置点的后扶工作,对雷山防止规模性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顺德对口雷山东西部协作以来,始终聚焦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目标任务,从“就业帮扶、产业配套、完善服务”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群众搬迁后“稳得住、有就业、能融入、逐步能致富”。

雷山县生态家教研学旅行中心志愿者正在为训练区小朋友们提供指导。

产业稳住了民心,但文化阵地、家教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和亮化工程仍是安置小区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东西部协作“雪中送炭”的温暖?顺德区驻县工作组花了大功夫。走进城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座裹着绿色外衣的建筑十分亮眼。这是工作组利用29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以高标准建设的雷山县生态家教研学旅行中心,此处聘请专业社工团队,常态化开展易地搬迁留守老人、儿童等群体的心理辅导。

走进该中心内部,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微笑墙”,这里集合了雷山县的“最美笑容”,令人立即变得心情愉悦。个体咨询室、沙盘游戏室、情绪宣泄室、影像疗愈室……这里设立了各式各样的疗愈项目,这里像是一个“树洞”,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庭矛盾提供了一个缓解、宣泄的去处。

徐歌聆是这里的志愿者之一,在国外修读了心理学硕士的她,毅然决然回到贵州家乡,当起了中心的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我希望能把这个项目发扬光大,我小时候也是一个留守儿童,能够帮助到这里的小朋友,很有成就感。”

万卷书屋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图书。

走在龙头街道上,蝴蝶西路路段两旁是顺德区捐赠的太阳能路灯,照亮群众回家路;路旁,精神文化阵地“万卷书屋”初步投入使用,村民们带着孩子读书看报;佛山顺德厨师学院在易地搬迁小区合约食堂建立“粤菜师傅”培训基地,群众吃上了价钱便宜、美味可口的饭菜;村民们能在羊排村的食用菌研发及种植基地上务工,照顾家庭、增加收入两不误……

时不我待,顺德驻县工作组将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坚决有力的行动,持续推动东西部协作工作拓展广度、提高深度、加强力度,在云雾梯田里铸写乡村振兴新传奇。

转载/珠江商报

文/珠江商报记者冼颖仪

图/珠江商报记者林安迪

编辑:胡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