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频上热搜 年轻人真的那么讨厌小孩吗?

正值暑假,高铁、飞机、图书馆、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人类幼崽含量超标,在对“熊孩子”的“讨伐”中,年轻人是否存在厌童心理也引发关注。

“熊孩子”频上热搜


(资料图)

年轻人饱受其苦

在高铁、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年轻人苦“熊孩子”久矣。

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高铁上几个小孩一直吵闹,在列车员劝阻多次无果后,该网友发疯大喊让孩子安静,引来40多万网友点赞,被他人称为“高铁侠”。

如今在高铁上遇到吵闹的“熊孩子”,不少人都希望有“高铁侠”出来整顿,“解救”自己。

这样的事件并不少见。今年5月初,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在上海开往西安的G1940列车上,因不满同车厢小孩们一路吵闹,自己忍不住“怒吼”让其安静。该男子表示,和小朋友们同行的老师几乎没有组织纪律,列车员及同车厢其他旅客曾多次提醒,均不管用,自己“怒吼”制止后车厢才安静下来。

除了公共交通,随着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播,这个假期,孩子们在电影院里背诗也引起了热烈讨论。

影片中吟诵了48首唐诗,当熟悉的诗句响起时,看电影的人,尤其是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吟诵起来。不少观众吐槽现场背诗影响观影体验,对影院变身课堂的抱怨时有发生。

讨厌小孩,似乎变成了一股风潮。

“无孩童区”引热议

近期,韩国的“no-kids zones”(无孩童区)在网上也引起热议。

在韩国,“无孩童区”近年来变得非常流行。

2012年,韩国第一家“无孩童区”餐厅诞生,如今已发展到500多家餐厅、咖啡馆立起“No Kids”标志牌。这些“无孩童区”主要是为了确保成年人在一个没有孩子哭闹、奔跑等干扰环境中休闲放松。

在北京、云南等地,近年来也出现“无孩童区”,一些咖啡店在门口张贴禁止儿童进入标志。

北京一家咖啡店(图源:小红书)

有网友表示,要大力推广;也有人认为,这是对儿童的歧视。

图源:小红书

对于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而言,韩国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也让该国部分人开始质疑这么多地方限制儿童进入是否明智。

今年儿童节,韩国议员容惠仁带着23个月大的儿子站在韩国立法机关大楼内的讲台上,以自己的故事为例发表了演讲,提出废除“no-kids zones”(无孩童区),呼吁建设一个接纳与包容儿童的社会。

年轻人真的越来越“厌童”吗?

年轻人真的有那么讨厌小孩吗?到底是讨厌“熊孩子”还是“熊家长”?

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高强度的工作、学习环境,让年轻人放假时想要寻找舒适安静的场所进行休闲放松,但是一些公共场合无人管教的“熊孩子”,其尖叫声、追逐吵闹等行为,引起了部分人对小孩产生厌烦心理。

但年轻人真的有“厌童症”吗?那也未必。此前,一位三岁半萌娃在家长引导下坐高铁不哭不闹坚持10小时被网友怒赞了。有人建议:应当作宣传片在高铁上播放。

其实,多数年轻人讨厌的并不是“熊孩子”,而是对自家孩子缺乏管教的“熊家长”。

7月21日,“2小孩骑高铁椅背嬉闹1小时无人管”话题词冲上网络热搜。

视频拍摄者小秋(化名)表示,在19日重庆到汉口的高铁上,车程大概3小时,两个小孩全程吵闹,爬上椅背跨坐在上面玩了大概1小时,孩子妈妈不劝阻还在旁边拍照录视频,期间有工作人员来卖餐食但未阻止。

视频截图

小秋称,车厢乘客基本都被吵得无法休息,自己当时非常烦躁,不理解为何家长不阻止反而在旁嬉笑,希望能设立儿童车厢。

大多数成年人都能理解孩子爱玩的天性,但是无法理解的是家长理所当然的态度。面对孩子在公众场合的吵闹,有些“熊家长”认为没什么,“ta只是个孩子”“何必跟孩子计较呢?”这样的道德绑架,让人难以接受。

所以,乘务员霸气制止小孩吵闹才会引来众人鼓掌。

将孩子吵闹完全归结于

家长失责又是否公平?

近日,作家苏小懒在乘坐广州至珠海的动车时,孩子安静坐着,却被乘务员两次提醒管好孩子。此后,她在社交平台发文说明了事情经过,表示感觉被冒犯,明确表态反对区别对待,并呼吁公众对婴幼儿家庭要有包容度。

7月25日,苏小懒表示,自己已在12306上进行投诉。铁路部门回应,是乘务员安全宣传不到位,造成误会。相关法律界人士表示,铁路方面的做法在合法性上并无问题,但乘务员在劝解中应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如果乘客感到不适,有权提出投诉。

相关话题引起网友讨论。有人认为,乘务员的提醒没有问题;有人则表示,应该一视同仁,对高铁上接打电话、不戴耳机刷短视频的成年人也要逐一提醒。

苏小懒的微博也成了一些家长的“诉苦大会”。不少家长反映,仅仅因为孩子有点哭闹,他们就会遭到乘务员的“关照”。即便没有遭到实质性的区别对待,他们也承受着不容忽视的心理压力,面对周遭的沉默或凝视,仿佛带孩子出行就是给他人带来不便的“原罪”。

正如中青评论所说,婴幼儿哭闹是很难避免的,在不少情况下,婴幼儿发出吵闹声并不是因为家长教育不当或养育不周,而是天性使然。要求婴幼儿在公共场合不闹也不哭,相当于要求孩子克制本能。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将孩子吵闹引发的不适感完全归结于家长失责,或许对生儿养女的家长不够公平。

“厌童症”是怎样产生的?评论者沈彬的文章提供了一个解释视角:“在‘秩序’‘公德’的外衣之下,包裹着对儿童的戾气、对生育的厌恶,却被当成了爽文来吸引流量。”在作者看来,“熊孩子新闻”已经成为“新黄色新闻”里的流量担当,通过扩大舆论场的撕裂和冲突,制造了一种“仇童的狂欢”。

不可否认,身处流量至上的舆论空间,一些网民形成或巩固了极化的思维方式。在网络上,盛行“拉踩”“引战”,这一方面容易导致具体事件中的网络暴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不少人的思维愈发刻板、固执。受这种思维左右产生的认知就是:孩子一闹,就是家长的错;家长一辩解,就是不负责任。

不过,仅仅因为某些自媒体的渲染和炒作,就能让公众观感里的孩子从“小天使”变成了“小恶魔”了吗?答案必然不是单个维度的,“厌童症”的背后,其实也埋藏着某种带有共性的社会情绪。

抚养孩子、教育孩子,毫无疑问需要付出大量成本。这个成本,既包括家庭成本,也包括创造友好生育养育环境的社会成本。

比“禁止孩童入内”更文明的,是探索“鼓励孩童释放天性”的空间,从而让不同需求的社会群体能融洽相处。就这个角度而言,很多人的所谓“厌童症”,厌的并非无辜的孩子,而是没有充分实现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

“熊孩子吵闹事件”并非无解

如何解决公共场合孩子吵闹的“世界性难题”?公共场合中如何安抚好孩子?碰到吵闹不止的熊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办?

部分国家的做法

瑞士

城际火车上设立

孩子专用“家庭车厢”

“累趴那个熊孩子”是瑞士人带娃的中心思想。在瑞士,只要孩子乱发脾气,忍不住捣蛋,瑞士人第一个反应会是:今天没出去玩儿吧?户外活动时间不够!游乐设施的品种大多以肢体运动为主,累趴“熊孩子”,能让Ta的精力与天性得到释放。

在瑞士,多数城际高速火车Intercity(IC)列车上都有这么一节家庭车厢——车厢的外面喷绘着瑞士著名的动画、绘本或者是热带雨林动物等卡通形象,色彩缤纷,远远地就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车厢分为上下两层,楼下一般是可以停靠手推童车和大件行李,还有自行车的行李区。

二楼则有一个游戏区。游戏区就是个车内小游乐场,有滑梯、攀爬架、小船和山洞,还铺着防摔的彩色地毯,车外的高饱和彩色卡通图案也延续到车厢内。这一节车厢座位不多,所有桌上都印有桌游面板。小一些的孩子可以在游戏区攀爬打滚,大的孩子可以在座位上玩桌游。

查票的列车长到这一节车厢的时候会郑重其事地给每一个小朋友都发一张免费的卡通儿童票,拿出剪票夹给它们打孔。不少带小朋友的家长会选择这个家庭车厢,孩子上车以后鞋子一脱就扎到游乐区,家长只要坐在旁边看着就好。在这里不怕孩子吵闹到别的乘客,不少在火车上坐不住的孩子就这样玩着玩着就到站了。

另外,如果实在是对安静要求较高的乘客,火车还提供了一节安静车厢。在这个安静车厢不能聊天也不允许使用任何电子产品,就算是戴耳机听音乐也不可以。虽然没人巡视和强迫执行,但所有乘客都会自觉遵守。

瑞士(资料图)

澳大利亚

随处可见的儿童游乐设施

成为孩子“放电利器”

带过孩子的人都懂,孩子的活泼和好动并不是他们的错,他们那旺盛的精力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出口。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无论是市中心还是郊区,从室内到室外,到处都可以找到专为孩子们提供的游乐天地。

那些色彩鲜艳的滑梯、秋千、跷跷板、攀爬架、蹦蹦床、沙坑等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设计,难易不同,大小孩们都能找到喜欢的设施尽兴地玩耍。通常这些游乐设施附近都有一排排椅子,供陪伴的家长休息。

澳大利亚(资料图)

日本

为让孩子享受用餐不作妖

餐厅“各出奇招”

日本很多餐厅也在下功夫解决小孩吵闹问题,致力于为儿童提供特别的服务。日本有一些适合儿童就餐和亲子同乐的餐厅。比较常见的方法是设单间、建玩具角等;有些餐厅为12岁以下儿童准备“冒险森林”“城堡探险”类型的小游乐场;还有为0-1岁儿童准备的游戏空间和爬行角。小孩有得玩,就不会哭闹了。

喜欢铁道和列车的小孩不少,很多餐厅在这方面下功夫。位于东京御徒町车站附近一栋大楼8楼的餐厅,客人在店内既可以欣赏窗外的列车来往景观,又可以玩店里的铁路模型。小孩喜欢坐在靠窗的座位,可观赏下面的铁轨和列车。

还有餐厅把餐券印成“火车票”的模样,咖喱的辛辣程度用慢车、快车、特快来表示。将咖喱饭用微型火车运到座位,让小孩欢喜不已,店里还提供一岁的孩子可以吃的甜味咖喱。

在东京、埼玉和神奈川县一些餐厅,店内有鱼池,小孩可以和父母一起体验钓鱼,然后享用自己钓的鱼。

日本(资料图)

家长:引导孩子树立社会规则意识

“熊孩子”出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崔颜颜表示,孩子1岁以后,特别是2岁开始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社会规则,家长需要开始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包括父母本身的榜样作用在这个时候开始会对孩子有非常大的影响。而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平日又过度宠爱,对于孩子所有不合理行为都不加以教育,就可能让孩子变成“熊孩子”。

崔颜颜解释道,有些孩子“熊”可能只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有些公共场所缺少孩子玩耍的玩具和空间,特别是像飞机、高铁等场所,孩子很容易觉得无聊。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不陪孩子,反而只顾自己看手机,孩子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关注。”

作为家长,在平日的教育中就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同时给予孩子足够多的关注,用正确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在孩子不小心影响到他人的时候,可以让孩子道歉,或者父母向对方表达歉意做孩子的榜样。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可以带上孩子经常看的绘本、玩具、小零食,在高铁上多陪孩子看车窗外的风景,讲孩子爱听的故事,陪孩子玩玩具。

在公共场所孩子吵闹时家长又该如何教育?

广州市家庭教育专家哈英敏告诉记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都是向家长发出一些信号,比如孩子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通过一些行为提醒家长要关注他们。

专家表示,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去回应孩子的情绪,比如引导他们转移注意力,慢慢将孩子平复下来。如果任由孩子发泄情绪,不仅适得其反,也会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

专家建议,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做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教导孩子如何遵守公共规则。

乘客:遇到“熊孩子”可这样处理

专家表示,当在高铁、飞机等公共场所遇到“熊孩子”影响时,乘客不要直接用教育的口吻去对待孩子,可以先向家长反馈自己的感受,或尝试温和地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如“小朋友你这样做我有点不开心”等。如果这样处理完依旧没有效果,建议向乘务员反映解决。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一个对孩子更友好的社会,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支持与容忍,也有赖于切切实实的投入。

虽然目前国内部分高铁已有静音车厢,不过有网友发视频吐槽,自己选择乘坐高铁静音车厢,但全程都是小孩的哭闹声,没有工作人员来制止或提醒,静音车厢形同虚设。

关于设立“儿童车厢”“母婴车厢”的提议一直都有,这些建议并非不切实际的想象,而是瑞士、芬兰等发达国家的现实经验。这些“儿童车厢”不仅提供了专门服务带孩子家庭的乘坐空间,更设置有儿童游乐室、婴儿尿布台等人性化设施。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22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超过50%,100个左右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推动儿童友好将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标识。

如何共建一个健全完善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城市空间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让不同需求的社会群体能融洽相处,未来仍需多方的努力。

来源:综合自中青评论 、北京青年报、澎湃新闻、广州日报、@猛犸新闻、@观察者网、新华社、@红星新闻、上游新闻、深圳新闻网、网友评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