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读:热搜第一!阿斯巴甜可能致癌?

6月29日,“阿斯巴甜致癌”相关话题词冲上网络热搜第一,引发关注。

路透社6月29日报道,消息人士透露,世卫组织下属癌症研究机构预计将于今年7月将阿斯巴甜(Aspartame)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新京报记者就此求证世卫组织。世卫组织回应称,将于7月14日就这一话题发表相关内容,但未透露具体内容是什么。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世卫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于7月首次把阿斯巴甜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阿斯巴甜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人工甜味剂之一,被广泛用于可口可乐无糖汽水、玛氏Extra口香糖和一些Snapple饮料等产品中。
据报道,在经过外部专家评议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本月早些时候做出了这一决定。这个决定并未考虑个人可以安全摄入多少相关产品,对于个人的建议将由世卫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和国家监管机构决定。
JECFA今年正在对阿斯巴甜的使用进行审查,该组织自1981年以来一直表示阿斯巴甜在可接受的每日限量内摄入是安全的。据报道,JECFA的审查会议开始于6月底,预计将于7月14日公布审查结果。
IARC的发言人此前表示,IARC和JECFA的研究结果在7月前都是保密的,但二者是“互补的”。他表示,IARC的结论代表了“了解致癌性的第一个基本步骤”,JECFA的审查则“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在某些条件和接触水平下发生特定类型伤害(如癌症)的可能性”。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人工甜味剂可能存在健康隐患的讨论越来越多。5月15日,世卫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公众不要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


【资料图】

相关报道

世卫组织建议勿用非糖甜味剂控制体重

2023年5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不要使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等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

世卫组织指出,对现有证据的系统性回顾表明,使用非糖甜味剂在降低成人或儿童体脂方面没有任何长期益处。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存在潜在不良影响,如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成人死亡率的风险。

世卫组织营养和食品安全部门主任弗朗切斯科·布兰卡说,非糖甜味剂没有营养价值。人们应该从小开始少吃甜食,以改善健康状况。

常见的非糖甜味剂包括安赛蜜、阿斯巴甜、爱德万甜、纽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和甜菊糖衍生物等。低热量的糖和糖醇为含有热量的糖和糖的衍生物,因此不属于非糖甜味剂。

世卫组织指出,该建议适用于除糖尿病患者以外的所有人,以及所有添加非糖甜味剂的食品和饮料,但不适用于牙膏、护肤品、药物等含有非糖甜味剂的个人护理和卫生产品。

这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指南为世卫组织一套不断修订的健康饮食指南中的一部分,该指南旨在帮助人们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改善饮食质量并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

无糖饮料更健康?

甜味剂的危害可能被我们低估了

阿斯巴甜是最常用的甜味剂之一,我们熟悉的无糖饮料如“零度可乐”等,就使用了阿斯巴甜。

糖摄入过量的危害很多人都知道,会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多种疾病风险。而人工甜味剂、代糖的出现,似乎帮人们规避了糖摄入过量带来的危害,同时又满足了味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2021年就有媒体报道,30岁的孔先生(化名)喜欢喝碳酸饮料,但担心含糖饮料喝多了导致发胖、糖尿病,他在冰箱囤满了“无糖”或“0糖”的饮料,每天至少喝个4、5瓶。后来,孔先生总觉得口渴,尿量也较原来增多,于是到医院就诊。经过医生详细了解患病经过、病史,结合多饮、多尿等典型症状表征,并及时完善检查,孔先生被确诊为初发——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

武汉市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医师谭金枚解释,无糖并不代表没有糖,只是不含蔗糖、葡萄糖等升糖成分,而采用形式各异的人造甜味剂代替。一旦甜味剂摄入过多,不仅会刺激胰岛素产生,影响胰岛素受体的敏感度下降,还会反射性地增强食欲,导致热量超标。所以孔先生长期喝无糖饮料代替正常饮用水,便加速了机体代谢失控,引发糖尿病。

有研究表明,甜味剂的甜味会让人感觉吃了含糖的食物,进而刺激人体产生胰岛素,导致血糖下降,让人产生饥饿感,食欲增强。无糖饮料中的“甜味剂”虽然零热量,但长期摄入人工代糖会导致胰岛素内分泌失衡,反而会导致人体新陈代谢紊乱。

2022年9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中心、巴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医学顶尖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人造甜味剂不是糖的健康和安全替代品,较高的人造甜味剂摄入量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新闻知多D】

包装上有这些字样的食品别买

1.酱油、醋——“配制”

酿造酱油是以黄豆为主要原料,辅以少量小麦粉、麸皮或稻壳等其他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

而配制酱油是指以酿造酱油为主要成分,向其中加入酸水解植物蛋白浆,再加入少量食品添加剂配制而成。其中以全氮含量为标准,配制成分中酿造酱油的含量不得少于50%。

酿造醋是指富含淀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后生产的含有醋酸、乳酸等多种有机酸及其他香味成分的醋。

配制醋是指不经发酵过程,直接将食用冰乙酸与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其成分较为单一,酸味物质主要是乙酸,且其他有机酸的含量极低。

食用配制酱油、配制醋对健康的危害有哪些?配制酱油的过程中,存在氯丙醇超标的风险,氯丙醇类化合物对人体的肝、 肾、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皆有一定的毒性,还有一定的致突变和致癌作用。在制作过程中,还会将酿造酱油进一步稀释,降低营养价值。

而食用配制醋短时间内身体不会感到不适, 但如果长期食用,过量的冰醋酸则会对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造成刺激性反应。

为此,2021年6月2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对酱油和食醋的质量安全加强监督管理。

公告中指出,不得再生产销售标示为“配制酱油”“配制食醋”的产品;严厉打击使用工业盐、工业醋酸等非食用物质生产食品的违法行为。

这也就是说,以后“配制酱油”不得叫酱油,“配制食醋”不得叫食醋,不能再卖了。快去看看你家里囤的酱油和醋,是否有“配制”二字,如果有,建议你尽快丢掉。

2.挂面——“碳酸钠”

通常挂面的配料表很简单,就是面粉、水和食盐,而有些挂面则会加入“碳酸钠”。

碳酸钠也叫食用碱或者苏打,很多人会将它和小苏打混淆,其实二者并不相同。

相比小苏打(碳酸氢钠),碳酸钠的碱性程度更高,摄入过多会破坏胃液的酸碱平衡,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尤其是本身有胃病的患者,会使得不适症状加重。因此,不推荐含有碳酸钠的挂面。

在购买挂面时,看一看钠含量也很重要。挂面在生产过程中会加入食盐(氯化钠),一方面为了让面条更易于存储、更白亮,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缩短煮熟时间。

也就是说,煮面条的时候,即使一勺盐都不放,你也在摄入盐分,烹调时再加食盐、酱油、豆瓣酱、辣椒酱等配料,就很容易让你一天的食盐摄入量超标(每人每日食盐摄入不宜超过6克)!

长期盐摄入过量,不仅会增加高血压、骨质疏松风险,还会加重心脏、肾脏、心血管等负担。因此,买挂面的时候最好选择无钠挂面(钠含量0%)或者低钠挂面(钠元素含量在500毫克/100克以下)。

3.牛奶——“调味乳”

你每天早餐喝的牛奶是真正的牛奶吗?很多人早餐喜欢喝一些“早餐奶”、“巧克力味奶”、“红枣味奶”,其实这些都不属于真正的牛奶,它们属于——“调味乳”。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纯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必须大于2.9%(即每100毫升大于2.9克),而一些优质纯牛奶的蛋白质含量能达到3.3%。早餐奶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在2.3%以上,属于调味乳的范畴。

有些早餐奶中还会加入花生、蛋粉、燕麦以及铁强化剂、锌强化剂等成分,看起来营养更丰富。但这些添加的营养物质含量太少,对平衡整体膳食没有太大意义,相反,还会让我们摄入很多添加剂。

所以,在买牛奶时请认准“纯牛奶”,而“调味乳”建议慎选。

4.酸奶——“风味”

如果你买的酸奶带有“风味”两个字,比如“风味发酵乳”、“酸酸乳”、“乳酸菌饮料”等,往往不是真正的酸奶。

“风味”往往并不是指口味,而是商家为了提升酸奶的口感和营养添加了别的成分,比如果粒、谷物、营养强化剂、添加剂等。当然,最常被添加进去的还是糖。

风味发酵乳的蛋白质含量一般比原味酸奶低,糖和脂肪的含量比酸奶要高一些。

一般而言,就营养价值来说:酸乳/发酵乳>风味酸奶>乳酸菌饮料

如何判断自己买的是不是酸奶?如果商品名称是“发酵乳”“酸奶”“酸牛乳”“酸酪乳”等名称,一般指的是酸奶。若名称拿不准,可再看一下“产品类别”,产品类别是“发酵乳”就是酸奶。如果写着“风味发酵乳”、“乳酸菌饮料”,那你可要慎选了!

5.燕麦——“小麦粉、玉米粉”

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吃燕麦能减肥、控制血糖。于是吃了半个月过去,体重一点没掉,脸倒是圆润了几分......很明显你买错了燕麦。

购买燕麦时要看清楚食物配料表,一类是配料表中只有燕麦,这是真正的天然燕麦片,口感比较粗糙,保健作用最好。还有一类是经过碾压的燕麦片,因为燕麦粒比较硬,有些难煮,压扁后烹调起来更容易,只需要用沸水冲泡就可食用。

还有一类就是配料表中除了有燕麦,还添加了小麦、麦麸、香精、奶精等成分,这种产品的营养价值远远低于单纯燕麦的营养价值,不推荐大家购买了。

来源:新京报、澎湃新闻、环球网、健康时报、央视新闻、CCTV生活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