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离散二十年兄弟终团圆

新快报讯“二十年了,他离开家时还只有十八九岁,没有想到是来广州了。”许大哥拥抱着失散多年的弟弟泪洒当场,这一幕发生在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开放日当天。6月19日是全国第十一个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广州6家救助管理机构同步举行开放日活动。救助机构又如何通过科技力量帮助寻亲?如何引导流浪受助人员再就业?当天,数位“寻亲能手”分享了他们救助寻亲故事。

失散多年,许姓兄弟在广州团聚。


(相关资料图)

【突破】

生物特征识别祖籍范围

“你叫什么名字?”“冬至吃饺子还是汤圆呢?”“家附近有山吗?”“冬天下雪吗?”市救助站市区分站接回办副主任梁光楣和她的同事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跟眼前这位长相黝黑的男子聊天了。2022年4月,公安部门护送他来到救助站求助时,男子精神状态并不稳定,无法用言语沟通。在接下来的72小时寻亲黄金时间里,梁光楣多次尝试在不同时间段和场景耐心地与他交流,但他始终未发一言。

“按照我们工作规范,72小时里要向流浪受助人员问询不少于三次,但是在工作实际中只会多不会少。”梁光楣说,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能通过各种方式引导男子进行表达,希望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他家乡的情况。

终于有一天,男子模模糊糊地回答说:“我叫徐华栋(音),信阳的”,事情迎来转机。

“他不会写字,表达也不清晰,跟‘徐华栋’三个字音近的姓名何止千千万万,更何况还存在方言、口音等影响因素。”梁光楣说,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抓住这个线索甄别排查了上百条关于“信阳”和“徐华栋”的身份线索,却一无所获。而通过DNA、指纹、掌纹、人像识别等各种科技手段进行寻亲,反馈结果同样石沉大海。他们还联动河南信阳及周边地区的志愿者协助走访,结果反馈“查无此人”。

直到在联合寻亲工作室一次日常的业务对接中,梁光楣和同事了解到公安部门有一项新的技术突破,可以通过生物特征识别推断出大致的祖籍地范围。“我们即刻联系公安民警为男子进行识别,推断结果发现男子的祖籍地很有可能是安徽亳州,我们为男子重新录制寻亲视频扩散寻亲。”根据“安徽亳州”这个关键信息,通过大数据重点向该地区用户推送,同时联系发动当地志愿者实地走访、扩散寻亲。终于,在今年5月11日,经过多地公益团队走访查询,得知男子的真实名字叫许某栋,的确就是安徽亳州人。

当梁光楣联系到许某栋的家属并帮助他与家属进行视频通话时,许某栋看着屏幕中的亲人激动地大喊:“我哥,是我哥!”手机另一端的许大哥见到失散近二十年的弟弟,同样激动得久久不能言语。

“你问我,真数不上来。”梁光楣2014年10月开始参加寻亲工作,已经数不清成功救助过多少个寻亲案例,开放日当天,梁光楣一路面带微笑地见证着这对阔别了20多年的亲兄弟的相见。

而见到弟弟的那刻,许大哥马上拥抱住他。“他十八九岁就走失了,这么多年来我们有找过他,可是找不到,真的找不到,没想到他来了广州。”“妈妈不在了,我们妈妈不在了。”许大哥说,在母亲弥留之际,很想再见失散的弟弟,可惜没办法实现,团聚以后会将弟弟带回亳州去看一看妈妈。

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社区开展救助管理政策宣传活动。

【科技】

探索祖源鉴定卓有成效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广州全市救助管理机构持续开展“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专项行动,成立寻亲工作室,广泛利用网络、媒体寻亲平台,充分联动公安部门运用DNA、指(掌)纹、人像比对等高科技手段和大数据技术,推进提升救助寻亲成功率。

据市救助站市区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救助站以借助科技破解寻亲难题,牵头公安部门、社会组织等21家成员单位成立了联合寻亲工作室,建立滞留受助人员寻亲核实长效机制。对无法提供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进行身份信息快速查询,根据受助人员指纹、体貌特征等线索,及时查询比对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救助信息和寻亲信息。入站后24小时内报请公安机关核查,并在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平台同步发布寻亲信息,发布率达100%;入站后7个工作日内报请公安机关采集受助人员DNA样本、指(掌)纹、人像信息,通过比对DNA信息库、人口失踪库、人像比对系统协助开展寻亲服务。特别是在与公安部门探索受助人员祖源鉴定方面卓有成效,为核实受助人员身份信息提供重要的方向。

【功能】

一键上传相片自助寻亲

近年来,广东各地在加强传统寻亲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寻亲渠道,及时将滞留受助人员身份信息推送至全国救助寻亲网、“头条寻人”等互联网平台;加强与公安机构协调沟通,采取人脸识别、DNA比对等高新技术手段开展寻亲。此外,广东省民政厅还在“粤省事”政务小程序上开通“群众自助寻亲”功能,群众可一键上传走失亲人相片,实时搜索走失人员救助轨迹,无需再跑遍全省救助管理机构、逐一辨认每位受助人员,实现“零跑动”,曾有群众仅用3秒就成功在救助站找回因走失、在救助站受助的母亲,该功能上线以来已有5.4万余名群众上传相片进行自助寻亲。

据统计,2018年至今,广东省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3.37万人次,帮助1.02万名不明身份的受助人员成功寻亲,护送1.79万名特殊困难对象返乡团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花都区救助管理站联合花都区人社局开设就业推荐便民服务点,提供就业咨询与推荐服务。

“依靠自己的劳动赚钱,活得踏实”

“照片中这个大叔,静静坐在石板凳上,面带微笑,衣着整洁,神采奕奕。半年前他还是流浪人员,现在他在越秀区北京路一间餐厅做洗碗工,包吃包住,每月4000元的收入。”广州市尚丙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崔佳玉也向记者讲述了通过多方努力帮助流浪人员实现再就业的案例。

时间回溯到2022年10月一天,崔佳玉和联动机制的同事们在越秀区沿江西路一带开展社会化教育宣传时,发现了推着单车沿街捡拾废品的陈叔。崔佳玉说,“陈叔一见到我们,便上前打听是否能帮助办理身份证。”

陈叔后来向社工讲述他这些年的遭遇,原来陈叔是佛山三水人,年轻时意气风发,外出四处做生意。在他的人生高光时刻里,在佛山开工厂代加工,手底下有十几号员工。那时候,别人见面得称呼他一声陈总。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工厂倒闭,陈叔也备受打击,妻子跟他离婚后又带走儿子。双重打击下,陈叔从此一蹶不振,便开始十几年的流浪生活。

陈叔曾对崔佳玉说,他最喜欢听陈星的歌曲《流浪歌》,里面有一句歌词,“流浪的脚步走天涯,没有一个家,把我的泪吹下”。陈叔说感觉说的就是自己,他常常独自一个人听着歌、流着泪。

从社工口中得知情况后,市区分站马上联系公安部门,顺利帮他办理了身份证。

崔佳玉说,“我们机构连接了一些企业的就业资源,遇到就业意愿比较强烈的流浪人员就推荐他们去应聘试试。”后来,社工发现北京路有一家餐厅招收洗碗工,崔佳玉便和同事一起极力动员陈叔前往应聘,最终陈叔成功入职。

前几天,崔佳玉专程到陈叔工作的地方进行回访,见到陈叔时,他衣着整洁,笑容满面,一下子看起来年轻了十几岁。崔佳玉说,“陈叔在这家餐厅工作了大半年,干得十分卖力、开心。他还对我说:‘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赚钱,自己活得踏实。’”

■文图: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通讯员 李国全 莫冠婷 覃汉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