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光复南等9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获审议通过
(资料图)
新快报讯为挖掘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底蕴,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广州市近期召开了2023年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邀请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等相关学者专家,并审议通过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历史风貌区、传统村落等16项议题。
会议审议了广州市北京路、传统中轴线(近代)和文德南、宝源路、宝华路、昌华大街、海珠中、光复南、人民南9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地区。9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遵循“真实性”“整体性”“可持续”原则,深入研究街区的发展历程、建筑特色等,总结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梳理街区保护对象并明确高度控制、建(构)筑物分类保护整治措施和建筑功能兼容性分类管控等多类要求,按照尊重现状肌理和功能、公共服务设施不减少、兼顾保护与发展、鼓励多功能混合使用的原则优化规划用地,鼓励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
人民南历史文化街区粤海关旧址。
会议审议了《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花都区高溪村保护规划》,高溪村是省政府批准的4个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建村200余年,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保护规划立足历史遗存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规划管理协同性,划分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并明确建筑高度、建筑物分类保护整治等管控要求,保证建筑高度和农田景观相协调,延续村落格局与整体风貌。规划提出建立档案、组织培训与赛事、加强展示、结合新兴产业提升创收等活化利用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高溪村高坣路民居群鸟瞰图。
会议审议了《横沙街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规划以整体性、真实性、可持续和分类保护为原则,保护横沙街历史风貌和重要历史场所,以及风貌区内的传统街巷、文物建筑与历史环境要素等真实的历史信息,控制保护底线。发挥区位优势,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围绕“文化寻根”“文化融合”“文化跃迁”构建三类核心功能业态,提出建筑分类风貌提升、优化地区业态和功能、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和活化非遗体验路线等举措,展现横沙文化魅力。
会议审议了中国传统村落深井村和港头村的保护发展规划。《中国传统村落黄埔区深井村保护发展规划》以整体保护为原则,保护深井村“依港而生、因商而荣”的历史脉络和“山岗环绕、灵蛇吐珠”的整体村落格局,明确保护村落内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村落周边自然环境、街巷水系等历史环境要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并加强保护和展示。规划重点推进安来市旧址、岐西坊愚园、戏台荷花池等节点改造工程,提出多元主体互动合作,还原历史节点与路径,重现商贸街市和岭南聚落风貌。延续街巷格局机理,还原商贸街市和岭南聚落风貌。
《中国传统村落花都区港头村保护发展规划》深入研究港头村历史文化价值特色,明确“群山环抱、聚水生财”的岭南古村选址特征以及村落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要求,提出分区域、分重点、分阶段有序保护与控制,并通过高度控制保证村落风貌的完整性。明确保护范围内建筑物、构筑物分类保护要求,划分为保留、整治和改造三类。提出围绕港头古村核心组团,打造乐居新村、高品质度假服务和田园生态游憩组团的活化利用空间结构。构建“全龄段、全时段”四大文化聚落。重视传统建筑的活化与升级,构建多元的文化沉浸式体验。
港头村村落格局鸟瞰。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通讯员穗规资宣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