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届毕业生:出国留学或创业,不如赶紧找个单位就业|天天快看
曾几何时,过千万的毕业生中,不少人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选择继续深造提高学历,最近几年,无数年轻人拥堵在考研、读研这条路上,期待用学历给自己增值。然而,让人扎心的是,千辛万苦提升的学历也可能面临贬值,遭遇的可能是更加不容易的就业环境。为此,更多的毕业生“识时务者为俊杰”,尤其是高学历的毕业生纷纷认为:出国留学和创业,都不如赶紧找个单位就业来得靠谱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不,新鲜出炉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比例上升,自由职业比例下降;求稳心态持续上升,对大企业的偏好回升。报告显示,2023届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从去年的50.4%上升到57.6%,慢就业比例也从去年的15.9%上升到18.9%。与此同时,选择自由职业的比例从去年的18.6%下降到13.2%,选择国内继续学习的比例从去年的9.3%下降到4.9%。
在一流名校中 硕士博士数量多于本科生
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全国6岁及以上人群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不到一成,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更是只占到1%。
由此可见,全国范围内本科及专科毕业生依然是占绝对多数,学校的本科排名越是靠前的学生,越是热衷于考研。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本硕博毕业生的比例大概是60:10:1。在一流名校中,硕士博士的数量往往多于本科生。以清华大学为例,2022届的8003名毕业生中,硕士生占33.2%,博士生占26.9%,本科生只占39.9%。
九校联盟(简称C9,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 2022届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的比例超过了一半。其中清华大学的读研比例最高,接近80%。
在新冠疫情之前的2019年,国内考研的报名人数还只有290万。到2022年,这个数字已经翻了1.5倍,达到了457万人——这一年的高校毕业人数有1076万人,首次破千万。
根据麦可思《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21年,地方院校本科毕业生的读研比例是13.6%,而双一流院校则达到35.4%,是前者的2.5倍。
另一个重要趋势是,虽然2022届本科毕业生选择深造的比例上升了,但出国读书的比例却下降了。以复旦大学为例,2019年还有近三成的本科生选择出国留学,但2022年只有16.9%。清华大学在2019年有近25%的毕业生留学,2022年只有14%。此外,此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出国读书往往有大部分时间在国内上网课,性价比实在低。
薪资福利成首要考虑因素 制造业重回年轻人视线
根据麦克思的数据,“互联网开发人员”已经连续十年上榜本科生的高薪职业TOP10排行榜。从期望就业行业来看,2023届毕业生期望去IT/通信/电子/互联网的比例为25%,较去年小幅回升0.9个百分点,与2021年基本持平;汽车/生产/加工/制造的占比为8.1%,较去年上升2个百分点。与此相反,房地产/建筑、教培行业占比进一步收缩,分别为5.2%、5.5%,连续三年呈下降态势。
2022年起互联网行业持续盘整,行业发展放缓,进入降本增效阶段,但其在行业规模、薪资待遇、工作模式等方面仍有明显优势,因此应届生对互联网的偏好依旧。此外,国家倡导制造业要向高端迈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在政策扶持下,毕业生对汽车/生产/加工/制造的偏好也有明显提升。
除了互联网大厂,还有20%的毕业生选择了科学研究行业,比去年增加了一倍。而前些年比较热门的金融行业和教育行业,都没有再吸纳更多的毕业生。
在选择去向的考虑因素方面,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占据首位的始终是薪酬福利,其次是稳定性,再次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事实上,在前两年,互联网大厂并不是毕业生的就业首选,那时候“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考编。对于年轻人来说,比起一时的高薪,稳定的铁饭碗显然更靠谱。但2022届毕业生在体制内就业的趋势,并没有进一步增长。
按西安交通大学的数据,本科生、硕士毕业生在体制内就业占比最多的年份,分别是2020年、2021年。而到了2022年,九成的本科生、四分之三的硕士毕业生选择去企业就业。
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硕毕业生选择事业单位的比例都下降了,尤其是本科生,从超过两成下降到5%左右。而选择民营企业的比例,本科生超过了45%,硕士生则接近一半。
在C9院校里,毕业生们要么去互联网大厂,要么考公考编,选择去外企的人较少。但在普通大学毕业生中,在外企就业的比例却上升了。
从毕业生求职关注的因素看,薪酬福利仍是首要关注点,占比69.3%。稳定性的占比为40.7%,排名第二,较去年上升4.5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呈上升态势。与毕业生期望的企业类型及企业规模数据相吻合,毕业生求稳心态明显,稳定性越来越成为找工作时关注的重要因素。
毕业生追求稳定和安全感 大规模国企仍是首选
根据智联招聘《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3届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从去年的50.4%上升到57.6%,慢就业比例也从去年的15.9%上升到18.9%。与此同时,选择自由职业的比例从去年的18.6%下降到13.2%,选择国内继续学习的比例从去年的9.3%下降到4.9%。
另一方面,在影响应届生选择就业去向的因素中,就业压力、经济形势、所学专业为TOP3,分别为74.6%、57.9%、54.7%,较去年分别上升27个、22.3个、18.6个百分点,而院校背景、家庭经济状况、长辈意见等内部因素影响程度较低。
可见,相较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去向的主要原因,且影响程度仍在加大。当前国内经济进入恢复期,在新的环境下,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市场及经济形势有更清晰的认知,更倾向于抓住现有工作机会,因此找工作的比例上升。同时,对传统单位就业的偏好加强,而对稳定性相对较低的自由职业偏好减弱。
从学历、院校类型看,在影响就业去向的因素方面,硕博、双一流院校毕业生选择影响其就业去向的因素中,经济形势分别占比62.2%、64.1%,较总体分别高出4.3个、6.2个百分点。
在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方面,硕博、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分别为76.5%、67.8%,较总体分别高出18.9个、10.2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高学历及双一流院校的毕业生对经济形势更敏感,在毕业生人数连年增加、国内外经济进入新时期的背景下,更能体会就业竞争的激烈,对继续深造、自由职业的偏好下降,反而更珍惜当下的就业机会,单位就业比例上升明显。
从偏好的企业类型看,国企仍是毕业生首选,且连续三年呈上升态势。经济恢复期,高校毕业生对经济形势的感知越来越明显,求稳心态有增无减,择业意向的集中度有明显趋同,国企仍为首选。
对于企业规模的选择,今年中型企业仍为毕业生首选,占比48.6%,较去年上升3.5个百分点。选择大型企业的毕业生占比25%,较去年高8.1个百分点,与2021年持平。而选择小微企业的比例为26.4%,较去年下降11.6个百分点。
2022年上半年,多数高校毕业生主动降低心理预期,选择小微企业就业的比例上升。今年新冠疫情放开,经济进入恢复期,大家的信心有所恢复,因而毕业生对大企业的偏好有所回升。
高学历毕业生对新一线城市更青睐
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偏好中,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占比均为30%,二、三线分别占比26.7%、10.2%,四线、五线占比则均不足2%。硕博毕业生对新一线城市的偏好更明显,占比40.5%,较偏好一线城市的占比高出9.2个百分点,且高于总体10.5个百分点。
与北上广相比,高学历毕业生更明显地偏向选择新一线城市,一方面与一线城市产业疏解及其他扶持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毕业生“一线城市情结”减弱有关。而高学历人才对新一线城市的明显青睐,有助于弥补新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人才差距,为新一线城市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高学历毕业生对求职紧迫性的认知更强、行为更积极。从求职心态来看,今年高校毕业生紧迫感明显高于去年,求职“特别急切”及“比较急切”占比分别为29.6%、37.1%。其中硕博毕业生中,求职“特别急切”及“比较急切”的占比分别为38.3%、40.7%,较总体分别高8.7个、3.6个百分点。
从求职积极性来看,硕博毕业生投递的简历份数中,“50份以上”及“20-50份”分别占比47.3%、27.7%,较总体分别高12.4个、2.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高学历毕业生对求职紧迫性的认知更强,求职行为也更积极。
策划:新快报记者 罗韵
统筹:新快报记者 梁彧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韵
制图:廖木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