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回医简》正式出版,它就是失传的“扁鹊医书”?|天天实时

新华社成都4月20日电(记者童芳)历经10余年,中国考古学家与中医药学家联手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竹简中破译了“扁鹊医书”。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研究整理而成的《天回医简》正式出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20日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拍摄的《天回医简》。新华社记者童芳摄

这批汉简在2012年被发现

这批汉代竹简是从成都市地铁建设中发现的汉墓中出土的。201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三号墓发现大量医学竹简,这批珍贵的竹简被命名为“天回医简”,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具精美的木胎髹漆经脉人像。

这是2012年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发现的西汉时期墓葬(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经研究发现,这批医学竹简属于中国古代“神医”扁鹊一派的医学,是迄今中国考古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同时出土的髹漆经脉人像,与“天回医简”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为探究中国针灸学术源流提供了难得的物证。

这是竹简“天回医简”内容复原图(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这是出土的木胎髹漆经脉人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简书在水中浸泡了二千多年

据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介绍,这批简书在水中浸泡了二千多年,残缺散乱已十分严重,像面条一样软。

从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到研究整理出版,历经十余年。考古学家、中医药学专家、文物保护修复专家组成的整理组结合竹简形制、堆叠状况、字体差异、简文内容等,并摹仿古人制作简书流程,解决竹简编联、释文等重点难点问题,经整理拼接后,得到930支医简,2万余汉字,兼见篆隶、古隶及隶书。可见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书,而非下葬时一次抄录。

部分出土竹简。(央广网发四川省委宣传部供图)

医简被分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疗马书》8种医书,涉及医学理论、治法、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医学体系。

《天回医简》主编、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介绍,《天回医简》一次性公布了与医学相关的全部资料。主要包括竹简的红外扫描图像、可见光彩色图像、反印文图像、释文注释及髹漆经脉人像的高清影像,还附有翔实的整理说明、室内清理揭剥示意图、髹漆经脉人像的彩绘线图。

柳长华介绍说,从事天回医简研究以来,最大的震撼就是医简中的许多内容是历久弥新的,有很多常见病的配方依然具有价值。比如,医简中的《治六十病和齐汤法》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方制剂专书,记载了治疗风、痹、瘅、消渴、伤中等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105首医方,侧重于制剂的制作方法。其中的药物制剂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和规范,对方剂组成、药物炮制、成药的修制方法、服用方法及禁忌等,都有详细记述。刚刚出版的《天回医简》公布的全部医方中,其中一些方子的立意别开生面,其临床应用的潜力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刺数》简背划痕排序轮廓图(央广网发四川省委宣传部供图)

可能为扁鹊仓公所传的医书

经过考古和学术论断,《天回医简》或为扁鹊仓公所传的医书,于汉景帝时由齐鲁传入蜀地,是汉代的主流医学,证明了2000多年前的医学已经有较为完整的理论和临床体系。同时,经过比较研究后发现,《黄帝内经》或为《天回医简》解经之书。《天回医简》中的一句话,往往在《黄帝内经》中演绎成为一篇甚至两三篇文章。

据专家们介绍,在整理《天回医简》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收获,就是明确了古人所说的“一卷”究竟是什么意思。因为在对《天回医简》的整理中,几乎完整地还原了原书的状态,这在过去对书简研究中,是工作最为细致的一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得以证明所谓的“一卷”就指的是一部书。一卷多则三百余支书简,少则五十余支书简。因此能够得知,《黄帝内经》中的十八卷,就是指的是十八部书。

此外,人们在对《天回医简》的研究中还发现,中医里记述药物配伍和制剂方法为重点的这类医方,古时就称为“和齐”。所谓“和剂”的写法,应为后世添加。

经过专家们初步考证发现,《天回医简》或许是由西汉医家李柱国带往蜀中绵阳一带。与医简同时出土的还有髹漆经脉人像,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为研究上古时期针灸学术源流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物证。《天回医简》和髹漆经脉人像的出土,是四川省继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