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时讯:广州趁墟逛出不一样的烟火气

乡村的集市称为“农墟”或“墟市”,村民们的荔枝熟了、鸡养大了、鱼塘的鱼儿肥了,都拿来农墟卖,这种要购物或出售农副产品的生活称为“趁墟”。趁墟是广州乡村最传统的逛街方式,延续千年。这不,新快报记者也到广州各乡镇趁墟啦,沉浸式地分享新农村新农业之乐。

对此,也有专家呼吁:愿农墟成为如愿之地,让它“活”与“火”起来,成为振兴乡村的沃土,成为城乡互联共享的璀璨烟火,助力名镇名村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从化鳌头墟的鸡鸭鹅摊档非常热闹。

■小朋友被成群小鸭子吸引。

■龙华街集中了蔬果畜禽,是花都两龙墟最热闹的地方。

■从化鳌头墟,产品众多且价格便宜。

从化鳌头墟

客商云集,驱车300公里来摆摊

鳌头农产品交易中心位于广州从化鳌头镇新兔村,是从化、花都、增城几地的农产品集散地,每逢新历3、8为尾数的日子都是墟日,十分热闹。

1月28日,新快报记者也来趁墟,只见纵横交错的十多条街道上摆卖着各种各样的商品,有卖茶叶、卖水果、卖农产品、卖零食、卖菜种、卖鸡鸭鹅、卖衣服、卖农具、卖竹编、卖河鲜、日用品……应有尽有。

在这里摆摊,不需租金,只要每月交200元管理费,便有四五平方米的地摊。鳌头墟管理处工作人员赵先生说,这里原则上是谁先到,谁先选位,但约定俗成,摊主们一般都按照蔬菜、禽畜、山货、农具、日用品等的既定位置开摊,大家一般都不会有争议。“每次散墟后,有环卫工人负责清场搞卫生,摊主们也会习惯自己收拾好。”

农墟里人也真不少,大包小包拉手拖车的大姐大叔,有的是从广州市中心来的,皆因这里货多、有特色、便宜,他们买得开心,甚至上瘾。有位来自越秀区的叶大妈,光是五指毛桃就买了四五捆,让档主切碎也花了半个小时。“这里的五指毛桃是真货,有五指,在其他地方买常常是四指、三指,不正宗。”师奶识货,还知价,这里便宜一半。五指毛桃去湿、清热,煲汤香气四溢。

徜徉其间,视界大开。咦,怎么卖菜还连着根与泥?记者一问,才知这不是菜,是菜苗,拿回去种,十天半月就有菜心吃了。若自己播种,要一二个月。原来如此,4元20多棵菜苗,划算。

墟市的鸡鹅鸭真生猛,一栏栏、一笼笼,呱呱呱叫个不停,在这里鸡同鸭讲,太可乐了,比动物园热闹多了。它们按只卖,价格要比广州城区便宜。“墟市买鸡,好处是看到毛色形态,好与不好,一目了然。”买了一只大扇鸡的张伯说。

这天,画家李冰山来鳌头农墟采风,他买了十斤马蹄派亲友街坊,此为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韶关乐昌北乡马蹄,清甜无渣。而档主老曹每次都从300公里之外的地方赶来,卖完才回去。“这里生意好做,有些酒楼甚至成百斤拿货。”

半年前,李冰山女儿在此买了两只小鸭子,放在附近吾家小院民宿寄养,现在成老鸭了,这次也被带回去,让妈妈煲老鸭汤。

据了解,从化各村镇的墟市开的时间不一,例如良口、太平、棋杆是一六墟(即每个月新历的1/6/11/16/21/26日就是良口、太平和棋杆的墟日);神岗、民乐是二七墟;鳌头是三八墟;街口四九墟;龙潭是一四七墟。从化各乡镇的墟日基本是五天轮一次,但也有三天轮一次的。通常两个相邻的墟镇,它们的墟日总是相邻一天而不会重复,这样就可以使买卖双方都有交易机会。

【蒲点·新兔村】

今年花灯特别火

从化鳌头墟位于新兔村,正值兔年,它成了打卡地。村里人说,新兔村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从隔壁的白兔村分出来的,新的就叫新兔村。根据《广州市地名志》记载,白兔村因村后树林茂密,经常有白兔出没,故得此名。如今村里已经没有兔子了,但那些在乡村振兴路上奔走的村民,都像活跃、可爱的“兔子”。

一直在广州城区做生意的邝健雄,是新兔村本土文化的推动者,他回村建起了逸致小院民宿。他认为新兔村毗邻大墟市,可以打“墟日经济牌”,文旅商、食住购助力发展。

在鳌头墟,传统花灯手艺人黄伟枢师傅档口的花灯今年销售火爆,需要提前预定。黄师傅正准备申请非遗传承人,据他介绍,从化主要流行三款花灯,分别为文官灯、跑马灯和百子千孙灯,供村集体或家族的祠堂门楼使用。每年正月十二为新兔村“上灯”日。“上灯”是村里的传统,“丁”与“灯”谐音,即把生男孩称为“添丁”,谐音“添灯”,有添丁发财、敬奉祖宗的寓意。

花都两龙墟

延绵数百米,一眼望不到边

位于花都区花山镇两龙大街的两龙墟是这里最繁华的墟市。两龙墟围绕花山市场,主要分布在两龙南街、龙华街、富华路,每月新历4、9为尾数的日子为墟期。墟日这天,市场周边街道沿路都会摆满货品,应有尽有,村民们精挑细选,边买边唠家常,而后满载而归。

2月4日上午8点半,新快报记者来到两龙墟,看到道路两旁有一排排帐篷和地摊,沿着街道向前延绵数百米,一眼望不到边,场面十分壮观。记者在106国道和两龙南街交汇的路口吃了一碗7元的卤粉。“我们做早餐的凌晨3点多就出来了,这里一般早上8点左右人流量最大。”粉档老板娘介绍,平常9点左右,两龙墟的人流就开始减少,而她一般9点半就收摊了。

走进两龙墟,现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摊主的叫卖声和村民的欢笑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水果蔬菜、家禽牲畜、水产海鲜以及各种干货和日用品在两龙墟应有尽有,除了可以购买到活蹦乱跳的鸡鸭鱼鹅,还可以看到很多新鲜玩意儿:野果野菜、兔子鸽子、稀有药材、木具竹具、花果苗木等等,道路两旁则是各种食肆和生活服务店。

包菜1元/斤、香蕉2.5元/斤、西蓝花2.5元/斤、莲藕3元/斤,线椒3.5/斤、小鸭子9.5元/只、鸽子100元6只、鹧鸪100元4只、大鹅13元/斤……行走在两龙墟,记者观察到这里的东西物美价廉,对比广州城区的超市和市场价格要低。

得益于商品丰富且实惠,当天上午10点多的时候,记者就观察到各家摊档的肉菜已经卖出大半,果然如粉档老板娘所说:“趁墟要趁早。”

据了解,经过大量的实地与民意调查,花山镇现拟定将两龙南街和花山市场广场打造成为“夜市一条街”。花山镇还将规划实施整治两龙周边乱摆卖方案,安排有关人员定期加强检查监管。平日引导至临时疏导点经营,墟日指定区域进行摆摊,打造干净、安全、有序的新两龙墟。

【蒲点· 悦贤书院】

薪火相传变身悦贤小学

在建设两龙墟的同时,当地庠生王熙光、王廷南、严敏修等发起创办,两龙山附近的20个村寨合办了悦贤书院,两龙墟逐渐兴旺。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随着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悦贤书院更名为“悦贤高等小学”,周边乡镇子弟,皆往就读。如今的悦贤小学就是因1873年兴办的悦贤书院而得名。

在光绪年间,两龙墟还相继设有为乡人治病的广惠善堂、向过往客商施茶的茶亭以及一些西方古建筑,历史上的繁荣景象可见一斑。虽然这些古建筑已不复存在,但今日的两龙墟历经百年时光繁华依旧,正以新的面貌延续着花山人、花都人温暖的烟火气。

■市桥站营地车尾箱集市,市民围坐闲话家常。

■花都两龙墟的竹制品很畅销。

■村民们在农墟餐厅饮茶吃饭。

■谢村综合交易市场门口前来趁墟的市民络绎不绝。

番禺谢村墟

“全场十蚊一件,十蚊一件”

“全场十蚊一件,十蚊一件”,这样接地气的叫卖声,如今在番禺谢村的墟市仍旧能听到。谢村的墟市设在谢村综合交易市场外围,逢新历1、6为尾数的日子为墟日,从钟村地铁站出来步行10分钟便到。场内不少摊位是用四角帐篷搭建的,简单却也稳固、省空间,搭好后从货车拿出货物铺好就可以开档了。而有的摊主将“蛇皮袋”一铺就是自己档口了,将自己辛辛苦苦种养的果菜禽肉一摆,尽管装东西的器皿简陋,但是里面的都是他们维持生计的宝贝。

大部分摊档早上8点前已进场开档,比起以前乱摆卖的情况,现在每个摊档都整齐划一,摆满各式各样的商品,主要以服装、日用品、小食、蔬果等为主。最旺的是卖衣服的,10元一件的T恤,25元一件的睡衣。

“以前最兴旺的时候要排队收钱。”吴阿姨在墟市卖儿童衣服10多年了,她的档口现在还有老式的婴儿背带卖。“现在来买的多是熟客,我还在这里卖衣服,是因为习惯了这边客人需求以及经营环境,收入还算稳定。”

“我喜欢趁谢村市场墟,因为墟场离地铁站近又足够开阔,市场外的空地一圈都是。”家住钟村的陈婆婆表示,前段时间受疫情影响比较少出门,现在有空就会带孙女过来趁墟。

谢村墟市除了活跃不变的食杂衣服外,也有其他特色的部分:市场内是大型禽类批零场地,可以随便挑选鸡鸭鹅;摆卖也很规范,按商品类别分为不同的墟场,摊主把自己产品摆在规定的地方卖;早去一般还有野生河鲜卖,相中了最好立马出手;还有小鸡小鸭小鹅、小狗小猫、小树苗都能看到。大部分服装摊主从早上七点开始摆摊,一直到晚上6点左右结束营业,而卖自家农作物的摊主基本中午12点就卖完回家了。

谢村综合交易市场规定,未取得市场经营权的流动摊贩禁止进入市场范围内经营。“市场里的摊主一般是常客,大家熟口熟面,管理难度并不大。”市场的陈经理如是说。

【蒲点·谢村】

其实谢村无谢姓

相传谢村在南宋时建村,旧称大福乡。杨氏为当时大姓,传说当时有女为皇帝宠妃,深忧娘家河涌水患,上奏皇帝赐桥一座(现仍有遗址)。由于皇帝所赐,村人乃名之为“谢恩桥”,改村名为谢恩乡,后人省称为谢村,其实谢村无谢姓。

村中现存祠堂21间,至今保存着古庙、古井、古街。襟湖李公祠,位于钟村街谢村,始建于明末清初,中堂悬挂“光大堂”木刻牌匾,为经济博士李泰初书,墙楣有戏曲人物及山水图画。光大堂极具艺术美感,可谓钟村祠堂的名片。

位于谢村桥头市大街32号的方帅庙,为纪念舍己为人的村民方帅而建。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谢村会举行“方帅诞”,又叫大炮会。当日庙里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仪式包括焚香烧纸、点炮祈福、演戏摆筵等。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吃大餐,舞狮子,睇大戏,投彩头,共庆“方帅诞”。

记者观察

拥抱新模式 让传统墟市经济 “活”起来

记住乡愁,农墟是一个好去处。虽然受到市场、商场、网购兴起的冲击,但传统“趁墟”购物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行走在农墟中,人们仿佛都相互认识,摊主忙着跟老顾客打招呼。人与人之间感觉很是亲切,带着浓浓的乡情。

农墟,通常是开在人口比较多、交通也相对方便的村镇里。新快报记者发现,墟市中也建起了一幢幢商品楼,乡村经贸集中于此,作用大焉。

体验墟市,也并非一味地怀旧,更要拥抱它的新模式。当夜幕降临时,记者在距离番禺谢村墟市仅5公里外的市桥站营地,看到另外一种集市出现,那就是“车尾箱”集市。傍晚6点左右,各种私家车沿着营地小路一字排开,后备箱一打开,立刻就变成货架,摆上器材、食材、调料等,拉起创意十足的横幅,挂上夜灯,一个小而精的摊位就撑起来了。

区别于传统的墟市,“车尾箱”集市的摊主和顾客多为年轻人,摊主每天都可以开档,不再区分墟日与非墟日,流动性更强。美食摊位大多是现场制作食品,还准备了便携式小桌椅,供消费者现场品尝。座椅不分谁家的,看见空位就可以随便坐。

据一名卖牛杂的摊主介绍,她是和朋友一起开档的,目前是全职摆摊创业,“我们想趁着年轻搏一搏,每天早上处理食材,晚上6点多就开车过来开档,目前收入也可观。虽然在做生意,但有时也会和顾客聊天,享受夜晚时光,不知不觉间就交到了很多新朋友。”

作为一种新颖的摆摊方式,“车尾箱”集市保留传统墟市“移动”的特性,又创新地融合了潮流的装备、美食、茶饮等,获得众多年轻人的青睐,让传统墟市经济重新“活”了起来。

专家建议

倡导特色农墟建设

形成广州乡村农墟地图

一直关注农墟现象的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认为,墟日经济能助力名镇名村和万村高质量发展。她提出了三大建议:一是乡村的墟市依然保存着,“趁墟”文化习俗仍然存在,说明乡村文化自信所在,这种模式可以考虑申请非遗文化;二是要围绕新农村、新农业、新乡贤来做好农墟传承创新这篇大文章,除了多让城市人了解乡村农墟,多来趁墟,还要鼓励城市客商前来摆摊;三是将农墟打造成乡村文旅商的集散地,在食住行游娱购上凸显地方特色,倡导特色农墟的建设,形成一张广州乡村农墟地图。

■策划:张小奋

■统筹: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文图: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左百村 梁贤安 林翠珍 李超朝

编辑:陈玉婷    

关键词: 两龙南街 五指毛桃 花都两龙